肉眼可见弥漫性点状出血灶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镜下见神经轴索损伤断裂,退缩呈球状。特征性病理改变是轴索广泛的损害,胼胝体局灶性出血和上脑干背外侧象限局灶性出血,即DAI的三联征。
Ⅰ级:光镜下可查见大脑胼胝体、脑干等部位白质有弥漫性轴索损伤;
Ⅱ级:除有镜下弥漫性轴索损伤外,伴有胼胝体局灶性损伤;
Ⅲ级:除有镜下弥漫性轴索损伤外,伴有胼胝体和脑干的局灶性损伤。
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伤残率及病死率高,占重型颅脑损伤的28%~42%,在死亡患者中占29%~43%,是导致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状态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DAI预后致死率及致残率均比较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损伤部位、受伤程度、意识状态、脑萎缩等。
常用临床分型以伤情严重程度为标准:
①轻型:昏迷6~24h不伴有脑干征;
②中型:昏迷24h以上,不伴有持续脑干征,少数可伴有一过性去大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发作;
③重型:昏迷24h以上,伴有明显脑干受损征。
①主要的检查方法是MRI,但有时MRI平扫脑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时,DWI则可以清楚显示病变;
②CT对于急性期斑点状的出血比较敏感,MRI对于非急性期出血很敏感;
③对于颅脑闭合性损伤的患者,应该联合使用CT及MRI检查,DWI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脑中轴区或邻近区域以及中脑、丘脑、苍白球、胼胝体、穹窿、内囊等区域的点、灶状小血肿是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典型的影像学改变。
CT:
①双侧幕上半球多脑叶弥漫性脑水肿和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表现为广泛低密度区,半卵圆中心、内囊、穹窿柱、前后联合结构不清,严重者脑干、胼胝体亦受累;
②脑室、脑池普遍受压而变小,脑池和脑沟界限模糊;
③大脑半球灰白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以及小脑可见单发或多发点状至15mm以下的小出血灶;
④少有中线移位或仅有轻度移位(5mm);
⑤部分病例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薄层硬膜下出血;
⑥对于临床症状严重,而头颅CT未发现异常或改变轻者,要考虑到DAI的可能。
MRI:
①MRI检查对DAI的诊断敏感性明显优于CT,MRI能够显示更小和改变更轻微的病灶,特别是对胼胝体和颅后窝的观察更是CT所不能及;
②如病变为非出血性,T2WT表现为脑白质、灰白质交界处和胼胝体、脑干及小脑散在、分布不对称的点片状异常高信号,T1WI呈等或低信号;
③急性期出血病灶呈T2WI低信号,T1WI等或高信号,周围可见水肿信号;亚急性和慢性期出血的信号强度随时间而异;
④DWI对诊断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DAI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显示出血为低信号而水肿为高信号;
⑤SWI序列对微小出血有更高的检出能力,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规则斑点状、线条状或团状低信号灶。
①有头部加速或减速外伤史;
②在受伤后即刻昏迷,并且昏迷的持续时间超过6h;
③患者经CT或MRI检查,确诊其大脑灰白质交界区、脑干、基底节等区域存在散在性出血灶或非出血性病灶;
④CT:20%~50%的患者在急性期可见异常,表现为斑点状的出血;
⑤MRI:T2WI表现为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等部位多灶性稍高信号,T1WI根据是否有出血及出血时间不同而表现不同,DWI表现为明显异常高信号。
①头部外伤史;
②伤后即刻昏迷且持续时间>6h;
③CT或MRI检查可见大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基底节、脑干或小脑散在性出血灶(直径20mm)或非出血灶(主要为小挫伤灶或脑水肿,可伴有局部梗死);
④病情严重但颅内压不高或影像学检查未发现阳性征象;
⑤后期(数月或1年后)出现弥漫性脑萎缩,伴有较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后遗症或持续性植物状态生存;
⑥尸体解剖可见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征象。
女孩,8岁,车祸,DAI
双侧额颞叶皮质下高密度影,右侧脑室周围及左丘脑高密度影,额部头皮软组织肿胀
DWI可见双侧脑白质内多发斑片状高信号,而FLAIR、T2WI及GRE都未见显示。
男性,19岁,车祸伤致昏迷12小时,DAI合并蛛血
CT平扫显示双侧额叶、顶叶及左颞叶灰白质交界区及白质区见多发小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病灶无明显占位效应,周围未见水肿;纵裂池密度增高。
男性,44岁,车祸伤后持续性昏迷16小时,DAI
MRI平扫横断位T1WI、T2WI和FALIR显示双侧半卵圆中心多发点状、条片状长T1、长T2信号;SWI显示双侧半卵圆中心斑点状低信号。
车祸,DAI
头颅MRI平扫,胼胝体、两次大脑皮层下和脑室周围白质多发FLAIR高信号病变(A),DWI上呈高信号(B),T2WI上可见多个皮层下微出血灶(C)。
注:作者水平有限,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教。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参考学习,若侵及版权,请原作者联系删除。
end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