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华消化杂志
作者:陆伦根
肝性脑病(hepaticencephalopathy)是一种由于急、慢性肝功能严重障碍或各种门静脉-体循环分流异常所致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轻重程度不等的神经精神异常综合征。轻微型肝性脑病(minimalhepaticencephalopathy,MHE)常无明显临床症状,只有通过神经心理测试才能发现。医学科学的发展是在矛盾中前行的过程,当疾病发展与治疗现状发生冲突时,就形成了新的临床需求,肝性脑病也是如此。由于肝性脑病的复杂性,以及有效的诊治手段较少,导致临床认识不全面,甚至将肝性脑病看作是终末期肝病才出现的病理状态,实践与指南之间差距很大。一项针对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StudyofLiverDiseases,AASLD)会员的调研结果显示,84%的受访者认为MHE重要,74%的受访者认为应该诊断MHE,但仍有38%的医师从未诊断过MHE患者。现从肝性脑病的历史观点和现实需求出发,阐述如何正确认识肝性脑病的定义和分类,以及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应达到的诊断和治疗要求。
一、历史演变:肝性脑病的定义从混乱到逐渐规范
肝性脑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伴随着西方医学发展的整个过程。虽然肝性脑病很早就被医学界所认识,然而直到今天,仍不清楚肝性脑病的确切病理机制,缺乏准确的定义和明确的诊断方法。19世纪90年代,Hahn等在狗身上首先发现了血氨在肝损伤脑功能障碍发病中的作用。年,vanCoulert等证实了血氨可导致肝硬化患者昏迷和神志异常(肝昏迷)。年,Fazekas等首次提出了“肝性脑病”一词,用于形容肝病状态下的脑功能障碍。年,Rikkers等发现了肝性脑病的潜在状态,后来被称为“MHE”。
长久以来,临床上认为肝病患者只有出现了明显的脑病状态如嗜睡、昏迷,才是肝性脑病,才需要干预和治疗。进入21世纪后,为了促进肝性脑病诊治的规范化,国际胃肠病和肝病学会陆续发布肝性脑病的指南和共识,对肝性脑病进行明确的定义,并给予诊治建议,从此肝性脑病逐步受到临床重视。然而,由于对肝性脑病机制理解不彻底,以及肝性脑病本身的复杂性、可逆性,需要与多种临床情况鉴别等原因,各指南对肝性脑病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在肝性脑病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临床实践不规范,对易混淆的概念如肝昏迷(hepat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