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这种白色或浅蓝色的无定形粉末,不仅具有蔗糖般的甜味,还极易溶于水。其化学式为C6H4O6,分子量为82.7,与山梨糖醇互为同分异构体,因此二者在化学性质上颇为相似。在医学领域,甘露醇被誉为一种多面手,常被用作脱水药和利尿药,对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有着显著效果。它还广泛应用于治疗脑水肿、青光眼、急性少尿以及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病症。此外,肾病综合症水肿的治疗也离不开甘露醇的助力。其高渗溶液的特性使得它能够发挥脱水和利尿的作用,从而有效改善水肿症状。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甘露醇的作用机制。这种多元醇在体内并不会被代谢,因此其作用效果相对持久。甘露醇通过提升血浆渗透压,促使组织内的水分流向血管外,进而实现脱水利尿的效果。这一机制有助于减轻水肿症状,降低颅内压和眼内压。
02临床运用治疗脑水肿:对于脑水肿患者,医生通常会静脉注射20%的甘露醇。这种高浓度的甘露醇能迅速提高血浆渗透压,推动水分从脑组织及脑脊液中进入血循环,再经肾脏排出,从而降低颅内压和改善脑水肿。甘露醇在急救中常用于怀疑脑出血或脑梗死的情况,但需注意,颅内活动性出血者(除非开颅手术)应禁用,且在最初几小时内需谨慎使用。
预防急性肾功能衰竭:甘露醇在肾小管液中能发挥渗透性作用,防止水分再吸收,从而维持充足的尿流量并稀释肾小管内的有害物质。这有助于保护肾小管,防止其坏死。临床中,医生可能会用2%的甘露醇ml进行静脉滴注,滴注速度控制在0~5滴/分钟,持续7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甘露醇能降低损伤区组织压,改善末梢循环,从而促使局部肿胀消退、疼痛减轻和感觉恢复,因此可用于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此外,它还可辅助治疗低血压和休克。
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对于伴有习惯性便秘的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口服甘露醇可引起渗透性导泻,排出肠道内的有害物质,从而缓解症状。具体用法为口服2%的甘露醇~ml,每日一次。
肠道清洁准备:在进行肠道外科手术、纤维结肠镜检查或下消化道钡剂灌肠造影前,患者可以口服0%的甘露醇00ml进行肠道清洁准备,该方法迅速、安全且方便。
然而,长期大量使用甘露醇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电解质紊乱和肾功能损害,因此应避免滥用。
03常见的并发症水和电解质紊乱:由于甘露醇的利尿作用,过度使用可能导致脱水症状加重。同时,不恰当的注射甘露醇后,细胞内液可能转移到细胞外,引发低钾、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高钠血症:甘露醇在肾小球内自由滤过,但不被肾小管重吸收,从而增加尿中钠和无电解质水的排出。若不及时补充,可能导致血钠水平升高,引发高钠血症。
肾脏损害:
急性肾功能衰竭:当大量快速静脉注射甘露醇时,可能引发渗透性肾病(又称甘露醇肾病)。这可能与甘露醇导致的肾小管液渗透压急剧上升,进而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有关。肾功能损伤:实验证明,静脉注射甘露醇后96小时内即可观察到肾脏损害,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空泡形成,临床上出现尿量减少,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此类并发症在老年肾血流量减少及低钠、脱水患者中更为常见。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力衰竭:快速大量静注甘露醇可能导致体内甘露醇积聚,血容量迅速增多,从而引发心力衰竭,特别是在心功能已受损的患者中。容量负荷过大:由于甘露醇的快速大量静脉输入,血容量迅速增加,心脏负荷也随之增加,可能诱发急性左心衰。神经系统症状:
中枢神经症状:细胞内液大量转移到细胞外,导致组织脱水,可能引发头晕、视力模糊等中枢神经症状。局部脑水肿加重:甘露醇可能进入血脑屏障破坏区,进一步加重局部脑水肿。局部组织损害:
组织水肿和皮肤坏死:若静脉输液时甘露醇外渗到皮下,可能导致组织水肿和局部皮肤坏死。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注射甘露醇可能引发血栓性静脉炎。过敏反应:可能出现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过敏反应。
其他一般症状:发热、寒战、排尿困难等症状也偶有出现。
在使用甘露醇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任何不适或疑似并发症的迹象,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的帮助。此外,对于甘露醇结晶的处理,应遵循相关指导,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