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闷不舒服或呼吸憋气,是不少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发病或康复期间,时常会遇到的症状。对此,医院ICU主任医师龚剑锋表示,此类症状的新冠患者可尝试“趴着睡”,达到“通气”的效果。
可以改善缺氧状态
“趴着睡”即“俯卧位通气”,能帮助患者畅快呼吸,是较为简单、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患者呼吸费力的方法之一。
龚剑锋介绍,“俯卧位通气”最早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现广泛应用于新冠病毒的临床治疗,是新冠病毒的有效治疗策略。年3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9版)》强调: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
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策略的一种手段在ICU内被广泛应用,其主要原理为有效改善通气血流比例,使背侧萎陷的肺泡复张,使肺及气管内分泌物在重力作用下得到良好的引流,以及减少心脏和纵膈对下垂肺区的压迫。
龚剑锋解释,人的肺由一个个小气球样的肺泡组成,当我们仰卧位时,大部分肺都在下方,部分肺泡被挤压,背侧心脏后方一部分肺泡通气不良甚至完全未通气,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就容易出现低氧、闷、喘、心慌。
而俯卧位时,背侧通气明显改善,心脏后方通气不良的肺泡明显减少,萎陷的肺泡复张,通气/血流比例更好,能够很好改善缺氧状态。同时,在重力作用下,气道内的分泌物也能得到很好的引流。
俯卧位通气究竟有哪些“神奇”的作用呢?龚剑锋介绍,这个姿势可以改善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改善肺可复张性和血流动力学。早期实施能遏制轻型向重型和危重型进展,并且改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临床预后。
“怎么舒服怎么趴”
“俯卧位治疗并非适合所有人。”龚剑锋说,肺部疾病导致的顽固性低氧血症、氧合指数≤mmHg、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重症新冠肺炎患者建议积极进行俯卧位通气,并且是越早越好。而对于呼吸顺畅、不存在缺氧问题的患者,其实没有必要进行俯卧位治疗。
此外,若患者有颅压升高、急性出血性疾病、脑水肿、近期腹部手术体位限制、脊髓损伤、锁骨骨折、面部骨折、重度烧伤、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则不适宜采用“俯卧位”姿势进行通气。
俯卧位通气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镇静镇痛下俯卧位机械通气,为避免部分并发症出现及减少患者接受治疗时的不适感,常会同时给予全程的镇静、镇痛严密监测等处理;清醒俯卧位通气,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处于清醒状态的新冠患者,能够自主翻身或者配合翻身,并能够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改良式俯卧位通气(大侧卧位),适用于一些特殊病人,如:孕妇、肥胖、腹腔高压、气管切开、头面部损伤等,不方便行常规俯卧位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不仅仅可以用于ICU内病人的抢救,在普通病房,甚至在家里,都可以开展。在“趴着睡”的方法上,龚剑锋也给出了建议:在不挤压腹部的前提下,患者可以在胸部及髋部分别放置软枕,使腹部处于悬挂状态;在头部垫软枕或U型枕,左右侧轮流放置,四肢可根据自身的舒适状态随意摆放。患者每日俯卧的时长可以循序渐进,慢慢延长至12小时及以上,可间断完成,分次趴,如每次俯卧2小时,累了就稍作休息或者换个姿势后再次俯卧。
龚剑锋还说:“趴的姿势可以是抱头式、游泳式、抱胸式等等,总体来讲,就是怎么舒服怎么趴。”
如果是身体上有导管的患者,在俯卧之前,需要将导管妥善固定,避免俯卧位时管道受压、扭曲、过度牵拉。患者和家属需要注意观察,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停止俯卧。
清醒俯卧位注意事项:
1.注意进食后2小时避免俯卧位;鼻胃管者需回抽出胃内残余量,可留置鼻肠管。
2.不可以直接趴在平板床上,需要2~3个枕头:第1个枕头垫在前额下方、第2个枕头垫在胸部。
3.孕妇、肥胖患者、腹部伤口者注意尽量空出腹部,使用第3个枕头垫于髋部,尽量空出腹部避免受压,避免腹部受压膈肌上抬影响呼吸及压迫胎儿。
4.注意预留出氧气管与面罩的空间,方便调节观察。
5.身体放松,不要用手肘或肩部用力,避免平板支撑或俯卧撑姿势。
陈之瑜刘秋宜
彭可明
陈之瑜;刘秋宜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