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中的学习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的持续改变。学习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中所包含的意思要比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学习”大得多。比如有的人害怕看牙,我们称之为“牙医恐惧症”,他一进入诊室就开始心跳加快,胃部抽搐,呼吸急促,无法接受牙科的医治,会夺门而出。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心理学中的“学习”,让患者逐渐地接纳不安,像常人一样面对牙科治疗。类似的还有克服“飞行恐惧”、“社交恐惧”等等情景。
由于学习属于人的行为表现,因此在这里不得不提起著名的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其代表人物就是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约翰.华生,他提出了一个极端的观点就是研究人的意识和内省毫无意义,心理学应该只研究行为。他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医生、律师,甚至盗贼和乞丐”。行为主义的兴起开辟了心理学新的视角和应用领域,但是由于其仅局限于行为研究而否定内省,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发源于美国本土的心理学流派,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和过程无法看到,但可以通过外在行为表现出来,因此应该抛弃对人心理认知过程的研究,主张以客观的方法研究人类的行为。大家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的观点带着“实用即真理”的思想,之所以这样,正是因为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在学习心理学时就曾经师从功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威廉,深受其思想的影响。行为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斯金纳、班杜拉等。
行为主义关于“人的行为是如何形成的”这一问题,有两个重要研究成果,分别是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就是施加非条件刺激(引起本能反应的刺激)之前先施加一个中性刺激,当反复作用后,这个中性刺激也能引起这种本能反应。譬如说,让狗看见骨头,狗分泌唾液,这是一种本能。但我们先让狗听见铃铛声,再让狗看见骨头,狗当然也本能会分泌唾液。但当反复这样做之后,当狗听见铃铛声,即使不给狗骨头,狗也会分泌唾液。这就是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后来针对研究个体是如何学会复杂行为(而不仅仅是本能反应)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又提出了操作条件作用理论。让狗蹲下,然后给狗骨头吃;反复作用,这只狗会大大提高蹲下这一行为的频率,操作条件理论后来被普遍运用于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领域。
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华生对于行为的研究没有止步于对动物的实验,他准备在人的个体身上去尝试经典条件作用的实验。因此他设计实施了在历史上非常不道德且可以说是臭名昭著的心理学实验——小阿尔伯特白鼠实验。
小阿尔伯特的实验过程
年,小阿尔伯特还是一个11个月大的婴儿,由于先天带有残疾,他出生后不幸被母亲抛弃,华生拿出很少的美金作为其奶妈的酬劳,将可怜的小阿尔伯特带到了实验室。
在实验之前,先让小艾伯特接触小白鼠,小艾伯特对小白鼠非常好奇,并不感到恐惧,有时还会伸手触摸小鼠。
接着这个毫无伦理可讲的实验便开始了。当小阿尔伯特触摸白鼠时,华生就在他身后用铁锤猛烈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刺耳可怕的巨响(引发本能恐惧的非条件刺激)。
为什么要在身后敲击铁锤呢?这是因为如果当着孩子面来敲击铁锤,则孩子会将对巨响的恐怖和锤子建立起连接。因为在经典条件作用中,人对于中性刺激会有选择性;比如,癌症病人触摸电流并吃东西之后,去做化疗,由于化疗的药物会使人感到恶心,但人们都会无意识地将恶心与吃东西连接在一起,而不是将恶心与触摸电流连接在一起。这种选择性也是对经典条件理论的有利质疑。学术界的质疑言论认为,经典条件作用中有一部分情形并不是通过后天环境中“学习”而来,而是基因在先天遗传中发挥的作用使然。这也验证了心理学界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两大阵营的敌对无处不在。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小阿尔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吓得大哭起来,并感到非常恐惧。经过多次这样将巨响和白鼠两个刺激配对施加后,当小白鼠再次出现在房间里小阿尔伯特的面前,可怜的孩子感到极为恐惧并开始哭泣,他试图转身背向白鼠,并努力地爬着要逃离这个房间。
实验结束之后,华生并没有消除婴儿的这种后天习得的条件反射,婴儿的心理状态遭到了扭曲,这也被外界大为诟病,认为是违反学术道德的实验。年,好奇的心理学家想调查该实验对小艾伯特后来生活的影响(如果还活着的话,那时候孩子的年龄应该是88岁的高龄了),他们随后得知可怜的孩子早已经在6岁的时候死于脑水肿,因此该实验对小阿尔伯特长大后的影响也无从知晓了。
2.如果小阿尔伯特还活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听到这个实验,我想你也应该很气愤,同时也为孩子感到难过,这简直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实验!即使是实验设计的当事人华生之后很快似乎也良心发现了。他曾经说想再找到小阿尔伯特,并通过新的实验再把这个孩子的恐惧给消除掉!不妨想象一下,如果小阿尔伯特还活着,我们该如何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消除他的心理阴影呢?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答案是我们仍旧使用经典条件作用这一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我们可以先让小阿尔伯特看一下电视里小老鼠的动画片或者照片,他大概率应该是比较排斥或者害怕;然后,给他喜欢的玩具(特别注意不能是毛绒玩具,这样反倒又和小老鼠联系在一起了,比如是一辆小汽车)或者是放一段轻松美妙的儿童歌曲,让孩子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逐渐减轻直到放松。这样反复操作,直到小阿尔伯特对于小老鼠的视频或者照片没有害怕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着手进行第二步了。
第二步:拿一个关有小鼠的笼子,放到小阿尔伯特面前,这时候小阿尔伯特会惊慌失措,此刻我们仍用他喜欢的玩具(就用上次那个玩具)、并播放轻松的儿童歌曲(上次那个旋律)来抚慰他,直到他的情绪能够平和下来。反复多次,让孩子完全习惯于身边的小鼠笼子。
第三步: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这一步行不通,则退回到第二步重复进行。这一步是将真的老鼠放到小阿尔伯特的身边,可以先设置一些隔离物,让孩子与小鼠隔开一定的距离,根据孩子的情绪唤起状态慢慢缩短距离,最后撤掉屏障,让孩子不再恐惧小鼠。当然这时还没有大功告成,因为在经典条件作用下,会出现“自发恢复”的现象,也就是隔一段时间,还要重复一下第三个步骤,直到彻底消除小阿尔伯特的内心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