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盎是汉文帝的臣子,因病免官,闲居在家,与乡里人在一起混日子,跟他们玩斗鸡赛狗的游戏。洛阳人剧孟拜访袁盎,袁盎热情地接待他。有个安陵地方的富人,对袁盎说:剧孟只是一个无赖,为何要如此看重他?袁盎:“剧孟虽博徒,然母死,客送葬车千馀乘,此亦有过人者。”
在古时的中国,神权与皇权是人们心中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存在。它们相辅相依,互相成就,这种现象具体表现为前者给后者以威信,而后者又予前者以信奉。如此一来,不仅统治者能成为“天命所归”之人,就连“神明”也能得到源源不断的香火。然而,这只是封建时期的说法。事实上,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神明,那些神奇怪异的轶闻,也不过是人云亦云的传说。
但五千年的时光毕竟冗长,人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纠正自己的看法。因此,还是有许多传统的,甚至是封建的习俗被保留了下来,扶灵就是其中之一。年,六位神秘人为李小龙扶灵:都来自外国,来头还不简单。
单从字面意思看,“扶灵”二字的含义其实很好理解。从拆字的角度分析,“扶”是“扶起”,而“灵”是“灵魂”,两个字放到一起,就是“扶起灵魂”。但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人的灵魂只有在死亡后才能离体。由此可见,“扶灵”其实是针对死人的一种丧葬仪式。那么,这种仪式又是如何操作的呢?
众所周知,在步入现代社会之前,我国流行土葬。古人认为,人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即便灵魂归了天,但身体还是属于父母的。若是死后进行火葬,那就是对父母的不尊重。于是,人们一般都采用土葬的下葬方式,借以表达落叶归根的人生理念。遗体入土前,会被人妥善打理好面容,接着沐浴和更衣,达到洁净端正的效果。
之后,人们再将其放入棺木中,找寻死者亲近之人一路护送至福荫之地。棺材入土,细沙成丘,土葬完成。20世纪中后期,一位叫做李小龙的武道达人横空出世,创下了无数令人惊叹的传奇。李小龙于年出生,虽然生在美国,但他对中国文化亦是十分向往。据其妻子描述,李小龙不论出名前后,都对中华武术文化赞赏有加。
他参与了许多电影,向世界展示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他自幼便练习太极拳,后在父亲的指导下拜叶问为师,每日都在家中小院里修习不同拳种。进入大学后,他组建了一支武术队,用以强健体魄,宣扬文化。20岁时,他在校内开设了一家武馆,次年又创立了一个道场。这样的举动令他在同学面前备受称赞,学生们纷纷夸扬李小龙是个踏实能干的人。
后来,他创立截拳道,并以其精湛的武术功底和傲人的人生成就获得了无数杂志和电影的参演机会。值得一提的是,李小龙在小时候就在影视屏幕上展露过身躯。其演艺生涯最早可以追溯到出生第3个月时,《金门女》的放映。可以说,李小龙与影视行业,有着斩不断的联系。天妒英才,这位“文武双全”的一代宗师因脑水肿猝然长逝于年,享年32岁。
祖籍在中国的李小龙死后理所当然地要按照中国的丧葬方式下葬。既然是土葬,那就离不开同行的扶灵人。按照传统惯例,扶灵人应为死者的亲近之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死者的灵魂安然归天。不过令人奇怪的是,李小龙的扶灵人却是六个身份地位各不相同的外国人,且与死者没有一丝一毫的血缘关系。
那么,这六位神秘的扶灵人,究竟都是什么来历呢?李俊九是李小龙的挚交,二人都在武术拳道方面有所成就,因此那六人里面都有他的足迹。第二位名叫秦彼得,是李小龙的徒弟。遗憾的是,由于此人十分低调,所以人们只能获取一个名字。第三位则叫做木村武之,虽然年纪大李小龙16岁,但却是后者的徒弟。
这样的人物关系,实在令人好奇不已。第四位叫做詹姆斯·柯本,是位影视明星,与李小龙私交甚好,二人甚至还一起约定过要拍同一部电影。第五位叫做丹尼·伊诺山度,也是李小龙的亲传弟子,武学造诣颇深,后将其师傅的截拳道发扬光大。最后一位则是好莱坞影星史蒂夫·麦奎因,因幼年经历相似、兴趣爱好相同而与李小龙成为至交好友。
扶灵虽是旧时代封建迷信的产物,但作为连接着死者与在世者的媒介,它又被赋予了重大的意义。时至今日,这个习俗都在各地广泛沿袭着。
参考资料: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