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二年级的小张同学,8岁,近来走路时有不稳,在一次学校上体育课过程中突发摔倒,之后右侧偏身乏力,活动不利,医院诊治,最终诊断“脑胶质瘤”。
小王,26岁,硕士毕业,上班过程中突发意识丧失伴肢体抽搐,医院诊断“脑胶质瘤继发癫痫发作”。
47岁的吴女士,平素时有头痛发作,近1月来头痛发作明显加重,持续性胀痛,时有呕吐,视物模糊,最终确诊为“胶质瘤”。
68岁的*阿姨,近三个月来家属发现性格明显改变,多疑多虑,脾气暴躁,偶有幻觉,讲话时有错语,最终也被诊断为“脑胶质瘤”。
胶质瘤如此常见,并且能发生在不同年龄段,那么,什么是脑胶质瘤呢?
脑胶质瘤被称为“大脑杀手”,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占所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7%,占恶性肿瘤的80%,是神经外科治疗中最棘手的难治性肿瘤之一。
据统计,我国脑胶质瘤年发病率为(5-8)/10万。由于脑胶质瘤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生长部位解剖关系及功能的特殊性,大部分胶质瘤难以大范围的彻底切除,残留的肿瘤细胞成为日后复发的根源,因此脑胶质瘤具有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周期及生活质量,给患者个人、家庭乃至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
神经胶质瘤(画框所示)的MRI影像学图片
胶质瘤的分类与分型
胶质瘤的分类较为复杂,常需要结合病理诊断、病理分子分型来分类。一般来说,按照细胞形态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大类:星形胶质细胞瘤、少枝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细胞瘤和混合型胶质瘤以及胶质母细胞瘤等。
胶质瘤的恶性程度是怎么区分的呢?根据免疫组化和病理分型,将胶质瘤病理分为Ⅰ-Ⅳ级,一般认为Ⅰ级为分化良好的肿瘤,多为良性病变,治疗效果较好;Ⅱ级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Ⅲ级和Ⅳ级为恶性胶质瘤,治疗效果较差,比如常见的胶质母细胞瘤。不同病理级别的生存率、生存时间会有很大差别。
不同年龄段的都会患胶质瘤吗?
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发生胶质瘤的风险。胶质瘤有很多病理类型,不同类型的胶质瘤可能好发于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如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儿童。星形胶质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各类型神经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亦不同,如星形胶质细胞瘤多发生在成人大脑半球,在儿童则多发生在小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室管膜瘤多见于第四脑室;少枝胶质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小脑蚓部。
出现哪些表现或症状提示胶质瘤呢?
生活中有哪些因素可引起胶质瘤?
有研究表明,某些遗传综合征易发生胶质瘤,但是也仅占所有原发脑肿瘤的一小部分(5%~10%),对有胶质瘤病史的家族成员,有必要进行定期的影像学检查和神经系统体检。
多数脑肿瘤为散发性,为基因-环境相互作用所致。电离辐射与非电离辐射是重要的物理致癌因素。但到目前为止,尚无证据显示医学诊断产生的射线与胶质瘤的发生有关,但也应尽量减少接触和暴露在辐射中以尽量减少和避免脑胶质瘤的发生。虽然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哪些因素可直接导致胶质瘤发生,但有科学家的一项研究认为胶质瘤可能与职业有关,从事有机溶剂、农药及塑料生产的人易患胶质瘤。中国科学家报道食用腌菜、咸鱼也可能是胶质瘤的致病因素,所以应尽量避免接触、使用有*、有害物质,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可降低胶质瘤发生的风险。
胶质瘤该怎么治疗呢?
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是规范治疗胶质瘤的主要方法,根据胶质瘤的类型和恶性程度的不同,对于各种治疗方法的敏感性和效果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具有不同的原则和特点。
任何级别胶质瘤均应首选手术治疗。手术现在仍是规范治疗胶质瘤的主要手段,其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及判定级别,为下一步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而且可以缓解颅内的压力、缓解症状,同时,手术减少肿瘤体积,为后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打下基础。放疗和化疗是胶质瘤后期规范化治疗的重要手段,尤其对高级别胶质瘤更是必须进行的治疗措施。
此外,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中医治疗、生物治疗等综合治疗也是胶质瘤辅助治疗措施。中医药治疗脑胶质瘤具有一定的优势,在脑胶质瘤的原发治疗、术后复发、加强疗效、扶助正气、减轻手术及放化疗不良反应、提高生存质量等许多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医院脑病科和神经外科目前在石门一路开设脑肿瘤专科门诊,为脑胶质瘤患者制定一人一方案的治疗方式,遵循正虚邪生理论,运用中医药扶正祛邪抗肿瘤,抑制瘤体生长速度,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化疗及放疗副作用,提高脑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及生活质量。
本文由启明青年医生公益发展中心
蔡丽医生供稿
蔡丽
个人简历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兼任中国中药协会脑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脑病防治与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虚证与老年医学专业委员会老年神经病学组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神经内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主持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3项,作为主要研究者参与国家临床新药研究项目5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先后入选名老中医李如奎教授学术继承人、“上海市青年医师培养项目”、“上海市杏林新星”、“上海中医药大学海外中医中心人才培养项目”,师承董耀荣教授、张秋娟教授学习。工作期间荣获“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优秀住院医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等称号。
医疗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脑血管病、脑肿瘤、痴呆、头痛、眩晕、癫痫、帕金森病、焦虑障碍、睡眠障碍、神经肌肉疾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