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金南星
“药吃少了,我的脚会蜷缩起来,不能走路,药吃多了,上班的时候就会颤颤巍巍、手脚乱动,别人看到都不敢接近我。”王先生是义乌一家企业的保安,工作向来兢兢业业,这段时间却因为异常的表现吓坏了公司员工。这背后,隐藏着长达11年的疾病。
王先生今年48岁,患帕金森病长达11年,多年来在浙大四院神经内科帕金森专家门诊就医。他在赵国华主任医师的指导下,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效果好,但两年前肢体运动迟缓症状加重,四肢震颤厉害,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不幸的是,经过诊断,王先生病情已经进展到中晚期。考虑到再继续严重下去,王大伯将失去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经过浙大四院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专家联合对患者进行严格的评定后,建议采用脑深部电刺激(DBS)技术为其治疗。
浙大四院神经内科主任赵国华介绍说,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常有肢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运动失衡等症状。帕金森病在发病早期药物治疗效果理想,但随着患病时间的延长,药物对病变的控制受到一定限制,病程3-5年后将出现药效下降和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到晚期患者可能会一直瘫痪在床,失去有质量的生活,而脑起搏器植入手术,则可以明显改善这类帕金森患者的症状。
从年,浙大四院神经内科开始进行帕金森病DBS治疗评估,并积极开展DBS术后患者程控随访。年7月,浙大四院神经外科顺利完成第一例DBS更换电池手术,顺利为有13年帕金森病史的毛女士完成脑起搏器电池更换手术。
“DBS就是脑起搏器,我们通过立体定向的方法,将两个细微电极植入脑深部的核团,两个电极和胸部皮下的刺激仪连接在一起,通过刺激仪放电,刺激脑深部的特定核团,进而达到控制患者运动症状的目的,是帕金森病治疗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浙大四院神经外科主任陈毅力介绍,这项技术不仅需要神经内科长期随访、观察,给予精准的治疗评估,还需要神经外科有能力、有条件开展这项高精尖的脑外科手术。因此,过去往往只在北京、上海、以及省会大城市开展。
神经外科徐丹医师师从孟凡刚教授,术前仔细为患者安装钛合金架
手术当天,浙大四院神经外科特邀国内DBS手术经医院孟凡刚教授来到现场提供技术保障,护航第一例DBS手术的开展。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仔细确定“细微电极”植入位置,手术正式开始——陈毅力主任团队划皮、钻孔,在孟凡刚教授的帮助下,仔细将两个电极先后植入患者颅内。期间进行电生理记录,确定电刺激工作正常、植入位置良好。
这时,奇迹发生了,局麻状态下,患者四肢震颤、僵直症状明显改善。神经内科主任赵国华走进患者身旁,进行肢体能力测试,通过肢体僵硬度反应,不断调试电极位置深度,获得最优手术效果。最后,将可充电电池植入患者胸壁内。在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的精诚配合下,5个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神经内科主任术中监测肢体反应
“脑起搏器可以控制帕金森患者的强直、震颤及运动障碍等,达到患者少服用药物甚至不服药物,同时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有效保障的效果。另外还可以在病情变化时,通过调整刺激参数继续维持患者的正常状态,且不会损害大脑组织。”
术后,王先生转回神经外科病房,全家人满心欢喜。由于手术十分顺利,3天后,王先生便可以出院。
等到术后1个月,脑水肿等症状完全消失后,王先生就可以回到神经内科帕金森门诊,在专家指导下启动脑深部刺激仪,实现手术效果。“手术台上感受到效果很好,现在非常期待启动开机的那天。”王先生充满感谢和期待。
据了解,脑深部刺激仪使用刺激而非破坏的方法,植入后没有副作用,且随着产品更新迭代,如今已实现体外充电,也就是说,术后患者可以终身使用。
浙大四院脑起搏器手术的成功开展,为浙中西区域内众多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使医院就能得到高水平的治疗,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术后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