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我们讲了“气态水与湿病”的关系,以及那些湿病的治疗,今天我们继续讲“水与湿病”今天讲的是“液态水与湿病”
液态水于湿病
水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水在体内都基本上是以液态状态存在,看得见,摸得着,能流动。疾病过程中产生的病理性水,中医称之为“痰饮”,清澈的为饮,稠浊的为痰。一切组织水肿和腔隙内积液都属于痰饮范畴,比如脑水肿、肺水肿、胸腔积液、关节腔积液等等。
2.1痰饮病的特点
1.痰饮为有形之邪,病变部位肿胀,腔隙内液体增多,在放射线、超声波、核磁共振下呈现特定影像,穿刺可见水液流出。
2.痰饮粘滞,影响气血运行,不通则痛,多有闷痛、胀痛、刺痛等症状。
3.水性趋下,痰饮多沉积在腔隙的底部或身体的下方。
4.痰饮有流动性,改变体位会导致症状加重或减轻。例如肺饮病平卧后咳嗽气喘加重,下肢水肿平卧后减轻。
5.痰饮为阴邪,易伤阳气,最易损伤脾和肾。
2.2痰饮病的分类与治疗
2.2.1结胸病
《伤寒杂病论》提到一个结胸病,病理性的水停留在横隔上下、肺胃之外的腔隙里,相当于西医的胸腔积液和腹腔积液以及腹膜炎,临床表现胸腹部硬满疼痛,关脉沉弦。
古人通过症状和脉象分析,认为结胸病是寒热邪气与痰水相互凝结成的实证。
2.2.1.1结胸病的治法
1.大结胸证,包括胸膜炎、腹膜炎、胸腹水。胸腹胀满疼痛,腹肌紧张,压迫更甚。治疗可以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服药之后会腹泻,胸腹水被排除体外。
2.小结胸证,症状较轻,局限在上腹部,触压痛不明显,包括胸膜炎、肋软骨炎、胰腺炎、胆囊炎、胃十二指肠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舌红,苔*腻,脉滑数的病症。治疗用小陷胸汤。
3.结胸寒实证,症状与大小结胸证相似,没有热象,属寒实证。治疗用三物白散方,作用缓和,服用后上吐下泻,排除体内痰水。
2.2.2饮病
《金匮要略》里对饮病有更详细的分类和描述,《痰饮咳嗽病脉证篇第十二》把饮病分为四类: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痰饮,水停留在胃肠蠕动时听到咕噜咕噜的流水声(水走肠间,沥沥有声),治疗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桂枝生姜甘草汤。
支饮,相当于腹腔积液,用已椒苈*丸、厚朴大*汤、泽泻汤。
溢饮,四肢皮下水肿,用大青龙汤和小青龙汤。
悬饮,相当于胸腔积液。用十枣汤。
痹饮,相当于关节腔积液。《金匮要略》有血痹、胸痹的病名,痹痛“闭”,闭阻不通的意思,不通则痛,痹症多痛,且痛点固定,持续不断。
痹症包括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骨性关节炎等病,加个饮字,特指肿痛并有关节腔积液的关节炎。偏热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偏寒者用甘草附子汤,乌头汤。
水是流动的,可以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
《金匮要略》列举了几例:
水停经络,瘦人,脐下悸,吐涎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水停于肺,咳嗽多痰气喘,咳时胸口痛,后背肺腧穴寒冷,治疗用小青龙汤。
水停关节,关节炎、关节腔积液,四肢关节疼痛。用甘草附子汤。
水停在脾,少气身重。
水停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挺在肾,脐下悸。
水停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停在胸腹腔和胃肠,用泻下药物,排除水
邪,水停在五脏,就只能用温热和之,这是因为胃肠、三焦属阳,中空器官,传化物而不藏,易患热证和实证,但五脏属阴,藏精气而不泻,易患寒症和虚证。饮病的治疗原则是“以温药和之”主要针对水停五脏的饮病,基本方是苓桂术甘汤,随症加减,如果肾阳虚,可以选用肾气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