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贵州溺水女童获救,倒水急救法红遍网络 [复制链接]

1#

上周,我被一条近3分钟的短视频,吸引了:

一男子跳入河中,直奔目标,将漂浮在水面上的小孩抱起夹在腰间转身上岸,上岸后发现小孩已经不省人事,迅速来个“倒挂金钩”将小孩双腿分开挂在自己身上,背着孩子来回奔跑30多秒,接着放下孩子做心脏按压,一分多钟后,孩子“哇哇”大哭苏醒过来,成功获救。

视频下方网友们纷纷评论:

太暖心了,好感人!

路人们的表现可以说是很棒了!

这样的急救法值得推广,赶紧转发出去!

可是我,作为一名儿科医生,看了这个视频后,倒吸了一口凉气。

普通老百姓以为溺水者昏迷,是因为肺里呛了水,所以,把他们救上岸后,大家很自然反应,是赶紧把呛到肺里的水给倒出来。

就像视频中的一样,民间方法是:将小孩倒背着,一路狂奔,企图将误吸的水倒出来,这种“倒挂金钩”的救助方式被称为倒水。

我们时常还可以看到用拍背、顶肚子、甚至驼牛背等方式倒水。

其实,倒水急救法完全不科学,相反,还会是死亡的助推器。

有人说了,视频中的英雄不是成功救活了人吗?我觉得,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因为女童还没有完全心跳停止,绝不能归功在“倒水”的急救方式上。

接下来,我将告诉大家:

1、为什么倒水急救法会是死亡的加速器?

2、如何正确地急救溺水儿童

一、为什么倒水急救法会是死亡的加速器?

1.溺水的核心是缺氧,并不是喝了很多水

溺水导致呼吸心跳、心脏骤停,是因为人的口鼻咽在水中无法呼吸,出现缺氧、窒息损害,所以溺水很可能立即导致死亡。

即使当时获救,也可因此出现全身的缺氧、脑水肿、凝血功能异常、急性肺栓塞而导致死亡。

获救后也会导致死亡,说这句话并不是吓唬你,而是强调:溺水不是因为喝了很多水的缘故。

2.倒水可能错过了最佳抢救时间

落水者在溺水后,仅2分钟就会丧失意识,4-6分钟便造成脑损伤或死亡,所以对溺水者的抢救,必须争分夺秒。

你这时候还去做倒水,而不是解决缺氧、窒息的问题,可能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

而且,倒水真的不重要!

大部分的患者发生溺水后,由于发生了喉痉挛或呼吸暂停,气道(气管、喉、鼻道)内并没有水分。

除非有条件进行气管插管下进行吸引,其他的任何去除气道内水分的方法都是没有必要的。

3.倒背倒水法也可能导致窒息

人倒着,鼻孔向上,嘴又在鼻孔的上面,倒水过程可能导致水和胃里的东西排出,很容易发生误吸,导致窒息;

另一方面倒背奔跑可导致孩子颈椎脱臼。

那么,倒水法在什么情况下有用呢?

溺水被救起后,如果人是清醒的,不用倒背,用各种促使呕吐的方法(用手扣咽部,让胃里的水还有分泌物全部倒出来)就能把胃部的水控出来。

根据视频分析,这个孩子当时并没有完全丧失意识,施救者把孩子救上来时,夹在腰间着那个姿势(孩子脸蛋、四肢均朝下),已经起到了倒水作用,这也是能救活的原因之一。

二、正确的急救方法

为了提高溺水者的救治成功率,并减少救治成功后患者的后遗症发生率,中国发布了首个淹溺(又叫溺水)急救指导性文件——《淹溺急救专家共识》。

这个共识强调:立即有效的人工通气(口对口吹气),以此来迅速纠正缺氧是淹溺现场急救的关键。

因为溺水是由于通气障碍导致的心跳停止。

1.如何进行人工通气:先开放气道,再进行人工呼吸

记住A(Airway)→B(Breathing)→C(Circulation)的顺序:

“A”:打开气道

使伤病员平躺在硬板或地面上,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假牙等。

用压额提颌法打开气道,如下图:

这个意思就是,把气管拉直。因为人在神志不清的情况下,气管会在喉结部位折曲,这样吹气是吹不进肺里的(参考气道闭合图)。

而压额提颌后,这根管子就打开了(参考气道开放图)

特别说明:一定将患者置于水平的仰卧位,如果放置的地面是斜坡位,头部高于足部,会降低脑血流灌注(加重脑部缺血缺氧),反之,头部低于足部,则会导致加重脑水肿,加速死亡。

“B”:人工呼吸

捏紧鼻孔,用口唇包住患者口唇,平稳向内吹气2次,每次时间不少于1秒。

每次吹气时要看到患者胸部有膨起(鼓起),每次吹气后,口唇离开,松开手指。

如果不鼓起怎么办?

说明你的嘴巴没有包得紧,或者气道没打开,气没有进去;

“C”:胸肺按压

一手掌根放在胸骨与乳头连线中点,手臂伸直,双手交叉,手指互扣,

用掌根按压,按压的幅度:

成人:5-6厘米,儿童:3-4厘米按压和放松的时间大致相等,按压频率为-次/分。

急救的时候要尽量减少按压的中断,保持连续性。

注意:

单人抢救:每口对口人工呼吸2次后,再胸部按压30次(2:30)。

双人抢救:一个人负责心脏胸外按压(就是上图按压方式),另一个人负责维持呼吸道的通畅,并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检测颈动脉搏动。

两者的操作频率为2:15(也就是说人工呼吸2次,胸部按压15次)。

注意:不能只单纯的实施胸外按压,而不口对口吹气,必须两者配合才能到达复苏目的。

最后还要强调:我们在进行现场施救的同时,其他人要立即拔打电话,切记!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