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〇年九月二十三日,一名苍老又踉跄的男子来到了另一个村民的家里,有气无力地说了一段话后,这个村民立即为其东奔西走,最后竟让村组干部连夜召开了会议。
这名男子已经52岁了,但外表却像七八十岁的老人。
这是在四川西昌的礼州镇,这是一名叫做“哑哑”的农民工,在礼州镇贵屯村出生的他,从生下来便不能开口说话,而在八岁那年时,竟奇迹般地开了口。
“哑哑”的全名叫做胡效勇,因为小的时候他在长时间里说不了话,即便在八岁那年突然能开口、恢复了正常。
但“哑哑”却成为了大家在之后的日子里对他的别称。
这样出身在农家的孩子,背负着八年的伤痛,但命运又不止于此,他只能不停地抗争。
正因为在语言方面从小就落后于人,他的成长除了坎坷外,还有天生的智力低下,即便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也只能说点简单的语言。
这一天,一向不爱求助于人的他突然出现在了崔社会的家里。
崔社会是从小看着“哑哑”长大的、“哑哑”的表哥。
他知道,“哑哑”是一个勤奋能干的老实人,从他十三四岁开始干活打杂时,崔社会就见证了他的不少心酸历程。
“哑哑”从小没读过什么书,不能靠知识改变命运,只能靠“砖头”改变命运。
小小的他,享受的从来不是玩具和欢声笑语,而是肩上“扛”着的、数不清的、沉甸甸的脏活累活。
不知道是8岁之前的与众不同,让他极力想要证明自己,还是他珍惜着用自己双手奋斗的日子,总之,他是一个勇士。
在礼州镇、安宁镇附近,大家总能看到他的影子,只要有需要苦力的地方,就会有他的存在,虽然一些陌生人不认识他的名字,但总能做到对他过目不忘。
四处打工的他从来不计较眼前的到底是挖土石方的工作,还是背砖头的工作,他只知道拿了钱,为老板认真干活就是理所应当的。
即使遇上好心的老板让他先休息一番,他都只会摇摇手:“不用”。
为此,每逢哪里有活干,大家都会找他。因为他老实巴交,因为他从不讲价。
在“哑哑”常年工作的一些工友的眼里,他太累了,能把多斤的货物用一口气背上七楼。
如果说,他只是这样能干的一个人,那必然赢不来大家的敬佩。
让大家为之敬佩的,是原本命就不好的他,除了踏实能干外,人还很仗义。
可能是从小就贫困的情况,可能是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情况,他总是默默承担了命运所安排的一切,并生出了一颗悲悯的心。
只要别人有困难,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从所剩无几的钱袋子里掏出来点钱来借给人家。
这些年里,他不记得谁欠他多少钱,也不记得借出去了多少钱。
最近,已经干了30多年活的光棍的他,突然吃不下东西,还伴随着发烧。
随即他的哥哥便带着他医院里检查。
这个从小就抗下一切的人,可能对于命运的到来,恐慌过,不安过,原本他已经尽力以最大的能力存活,但上帝还是给他关上了无情的大门。
令大家叹息的是,这个本就伤痕累累的家,再次迎来了命运沉重的打击。
根据此次检查,医生发现他的肝脏、肾脏等多处器官都出现衰竭。
这一生中,他接下了儿时的语言障碍,接下了背上沉甸甸的大石头,接下了所有命运的不公。
即使他终生吃的是清淡的菜,穿的是破了又破的衣服,他还是为别人伸出了援助之手。
他从来不知道好日子应该怎样过,他所努力的,都是他力所能的。有活就干,有忙就帮,这是前半生他的样子。
在太阳下,他挥洒过无数汗水,日日夜夜,这一次,他开始挥不动了。
“哑哑”不仅有哥哥,还有个嫂嫂,虽然自己未成家,但哥哥有着圆满的家庭。
只是在农村的这些日子里,大家都不太好过。
平时,他的哥哥和嫂子都是靠去镇上卖点小菜挣点钱。
而他同样打着光棍的弟弟还在外面为了糊口饭吃常年的打着工。
已上了年纪的“哑哑”还有个患了精神疾病的父亲,只是很早以前便失踪了,但现在都还没有找到。
随着“哑哑”的病重,这个家庭面临着举步维艰的日子。
“他已经几天没吃过东西了”,这是他80多岁老母亲从悲痛情绪中说出来的话。
这个老母亲,同样也患着病。
医院里治疗,“哑哑”只能靠吃点药在家里勉强控制病情。
但其实,当一个人的肾和肝脏等都衰竭的时候,哪怕是长时间的休养,他也会在时时刻刻感受着病痛,且没有一点办法。
9月23日,身体已经扛不住的“哑哑”颤颤巍巍的来到了表哥——崔社会的家里,并向他求助,因为他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也确实如此,在他苍老的外表下,在他饱受风霜的洗礼下,他还有肾和肝脏等多处器官的衰竭。
肾脏衰竭是很严重的疾病,不仅会出现眼脸、颜面、双下肢水肿,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疲乏、精神涣散、全身抽搐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休克。
而肝脏衰竭也好不到哪里去,胃肠道里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极度紊乱的情况,甚至还会有脑水肿。
在日常生活中,呼吸困难、呼吸急促、肺水肿等问题也很常见。
对现当代的医学来说,肾脏、肝脏都属于极难医治的类别。对于当下患有此病的人来说,这是需要承受的,长时间都挥之不去的巨大苦难。
崔社会在听说了这个消息后,除了震惊,不免心情郁闷。他也不知道,这个自己从小就看着过得悲惨的人,在人老又干不起活的时候,怎么又会那么悲惨。
当听了“哑哑”说的,外面有些钱还没有收回来的时候,崔社会自愿地帮助起他承担这个要债的义务。
可是,当问到哪些人欠了钱,欠了多少的时候,“哑哑”竟然一个也回答不上来,甚至连名字都不记得了。
作为曾经的一个老实人,他应该只记住了对工作的用心,对别人的鼎力相助,他不会记住别的。
因为他不会写字,也没有自己的日记本,只剩下友善。
在这样急切的情况下,作为表哥的崔社会不得不抓紧时间另想办法。不求治好病,至少不要让他在家里耽误病情。
在表哥从“哑哑”的手里拿到几张欠条后,由于很多都信息不全,崔社会只能求助贵屯村的村干部。
这一夜,村干部连夜召开了村组干部会,并把要账的事情安排下去,大家分成小组行动,一心想帮“哑哑”把血汗钱追回来。
他们都知道,这个从小便身患奇病,老了也患有重病的人不能再等了。
在他曾经倾力帮助所有人的时候,今天也会换来所有人的帮助。
随着一张“一万余元”但没有写明开具借条的单位和欠款人的欠条的出现,“哑哑”想起了这是曾经同一个村子里姓邓的某名男子给他介绍的活。
根据这条信息残缺的欠条,村干部极力地为他寻找。抱着能挽回一点算一点的原则,他们迅速地找到了该名男子。
在不停地核对和核实中,他们几经辗转,终于联系到了“哑哑”那个曾经干过活的建筑工地。只是,一切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
一开始,在村组干部与建筑工地的老板沟通中,被老板告知不可能出现这种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
虽然如此,村干部还是尽力的争取,在老板答应先下去了解情况后,大家终于松了口气。
一天夜里,一个人半夜驱车,冒着大雨从外地来到了礼州镇——“哑哑”的家里,并交给了“哑哑”1万余元。
这就是建筑工地的老板。
原来,当他在查询此事的时候,找到了当时负责管理工地的人,在核实了工地对“哑哑”确实有着欠款时,他便冒着雨从外地赶了过来,并表达歉意。
此外,他还赠予“哑哑”元,用来买营养补品。
正是最近村组干部没日没夜地努力,在三天内,便帮“哑哑”追回了四万多的欠款。
但即使这样,由于曾经的一些借款和工钱都没有打欠条,且“哑哑”已经记不清楚具体的人和地方,还有一部分钱要追回来困难了。
苦命“哑哑”的事迹,短时间内在村里、镇里,广为流传。
一名曾经是原街村的组长的张某,在得知这个众人“追债”的行动时,也自愿加入了这一个行列。
关于“追债”,张某告诉了红星新闻记者,有一名曾经欠款一万余元的邻村男子多年欠钱不还,人也不知去向,是在其所住的村干部的帮助下才找到此人的。
事后,此人补全欠条,并承诺在规定时间内还钱。
村干部对“哑哑”一家关怀备至,在前一段时间为其办理低保,每月元左右。
当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哑哑”家时,是9月23日了。此时的“哑哑”连走路都成了困难,卧病在床,生活无法自理。
还好,“哑哑”的弟弟在今后的日子里照顾着他,而一些之前借钱的人也主动还了钱,剩下的,愿能早日追回。
原本他能更好地度过这一生,但由于他的善良,在工钱上也不计较、干活的时候永远也比别人更卖力,导致自己劳累,又疾病缠身。
而且他自身都已经过得窘迫、辛苦了,还总是向外借钱。何况曾经的钱,和现在的币值早就不一样了。
尽管他的慷慨为别人带去了方便,但是却也造成了自己有病无钱医治,只能在家靠吃药维持病情的困境。
当善良、勤奋、不怕吃苦、老实巴交都聚集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时,如果他只是一个农民,还带有“残疾”,那注定是孑然一身。
但他的事迹被人所熟知,被人所称赞,他的智力虽然低下,但他的精神境界早已高于常人。
自身尚在苦难中,尽其所力为别人。
人们不会记得曾经身为农民的他,只会记得不断与命运抗争的他。
世界上可能有很多这样的人,存在于我们看不到的各个角落之中。
相同的是,他们的思想境界都高于常人。
不同的是,他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善意。
比如71岁的河南大爷。
在河南南阳,有一位靠卖废品资助学生的善良老人,如今他71岁的年纪,但他已经坚持资助学生的第18个年头。
在大爷资助故事的背后,也有发生过的感人事迹。
多年前,去到广州的他为了帮母亲治病,背着母亲四处求医。
由于大城市消费高,他们没办法应对生活中的巨大花销、医院里面的高昂费用。
在走投无路中,最后他得到了当地社会的暖心帮助。
为此,他将这种助人行为回馈于社会——资助学生读书。
“正因为自己淋过雨,才想要为他人撑把伞”,原本自己已经过得勉勉强强,还尽力用微薄的力量让他人免受自己的苦难。
如果要问,怎样的人才算发着光的人?
奉献自己力量的人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在工作中发挥勤劳的双手的人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帮助别人战胜困难的人一定会占有一席之地。
在这个歌颂善良,歌颂淳朴,歌颂勤劳的社会,只要你愿意在平凡的人群中寻找,一定就能够找得到。
他们从来不需要拔高姿态,他们只需要站在那里,比人努力了分毫,奉献了分毫,灵*便是高贵的。
从前年轻的在烈日下背着砖的“哑哑”——胡效勇是这样,后来的瞪着三轮车卖废品的河南老大爷也是这样。
善良不分职业,不分贫穷富有。当你看到别人满脸的善良——你也是个善良的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