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ldquo疫rdquo路上知识的 [复制链接]

1#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上海市的此轮疫情,医院医务人员积极投身到战“疫”一线,有的承担起全市多个隔离点的支援任务,医院保障百姓诊疗需求,他们在忙碌的医疗工作后,脱下“大白”战衣,讲起了健康科普,为的是让老百姓掌握正确的医学知识,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标。

医院团委在院*委的指导下,推出“大白”讲科普系列,旨在用有趣易懂的脱口秀、舞台剧等形式,传递科学专业的健康知识,同时也帮助在隔离点以及闭环封控中的老百姓缓解健康的焦虑与不安,为他们的健康“云”守护。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内分泌科张烁医师的医学科普《甜蜜的隐形杀手——低血糖的早期识别和救治》。该作品曾在第二届医院青年医学科普能力大赛中荣获优胜奖。

以下文章来源于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作者张烁

低血糖,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症状。说它熟悉,是因为经常会听到一些爱美的女孩子为了保持曼妙的身形,不吃早餐,在大街上或者公交上发生晕倒;说它陌生,是因为低血糖的原因很多,临床表现也各式各样,老百姓了解的有限。发生低血糖的时候是不是吃几颗糖就足够了呢?当然不是!我们还要分析原因,寻找解决方法,预防低血糖的再次发生。

低血糖是指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则可诊断为低血糖。今天我们主要讲讲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

低血糖往往比高血糖更凶险

低血糖的危害丝毫不逊于高血糖,有时甚至更加快速和凶险。如果说高血糖的危害是以年来计算的,低血糖的危害则是以分钟或小时来计算的。

葡萄糖是大脑的主要能量来源,严重低血糖会引起大脑功能障碍,导致意识恍惚、言行怪异、昏昏欲睡、抽搐惊厥甚至昏迷死亡。不仅如此,老年人的低血糖还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此外,血糖的快速下降还可引起脑水肿;长期反复低血糖可降低认知能力,导致智力下降及老年性痴呆。

糖尿病人发生低血糖的危害主要有:

①神经系统受损:表现为意识朦胧、嗜睡、精神失常、定向力、识别力丧失、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痴呆、躁动不安、惊厥甚至瘫痪,严重者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②心血管系统功能受损: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导致心率加快,脉压增加,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③反复发生低血糖会动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④一过性低血糖反应可引起血糖波动,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⑤其它:导致肾血流量减少,加重肾脏损害等。

哪些人容易得低血糖呢?

主要常见于生活方式不规律的糖尿病患者,例如进餐不规则(不定量、不定时),使用降糖药物后未及时进餐,运动量过大等。除此以外降糖药物剂量过大,过度节食,空腹饮酒等也都会引起低血糖。

没有血糖仪,怎么才知道是低血糖呢?

大多数发生低血糖的患者是有症状的,有意识的低血糖患者刚开始可表现为肌肉颤抖、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皮肤感觉异常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严重的话会导致组织糖缺乏症状,如神志改变、性格变化、虚弱、乏力、认知障碍、抽搐、昏迷等。

发生低血糖如何处理

解除低血糖症状,吃干粮未必都有效。

神智清醒者立即口服糖、果汁、巧克力、饼干等;对于神志不清者,需要静脉补充高糖溶液,千万不能往其嘴巴里硬塞东西,因此应及时拨打送医院。

另外,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一定要补充单糖(葡萄糖,果糖),因为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多糖(如馒头等淀粉类)转化成葡萄糖,使之不能迅速升高血糖。

那如何预防低血糖呢?

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时定量进餐,保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入量。戒烟,少量饮酒或不饮酒,禁忌空腹时饮酒。

运动方面:避免早晨空腹运动。一般在餐后1小时开始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并保持运动量适当、恒定。

安全用药:按医嘱正确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肾功能不全患者口服降糖药要遵从医嘱。医院复查,老年患者不宜服用作用强、持续时间长的降糖药物。

自我监测:进行自我血糖监测能明显减少低血糖的发生率。有些患者病情不稳定,常发生夜间低血糖,因此睡前应监测血糖,必要时可以在凌晨加测血糖。如果血糖偏低需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

随身携带两件宝物:一是食物,如糖果、饼干等,以备及时纠正低血糖,避免导致严重低血糖;二是急救卡片(注明姓名、诊断、电话、用药等),它提供了糖尿病急救有关的重要信息,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能在最短时间得到诊断和治疗。

1、呼吸功能日间康复操

2、糖尿病的饮食运动指导

3、让颈椎病远离上班族

4、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糖

5、胰岛素注射的小细节

6、血透患者,这些知识你都了解吗?

7、中青年人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