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神经外科YoshikazuMatsuda等研究者报道了1例部分血栓形成的巨大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患者,在支架辅助栓塞后瘤体明显减小,动脉瘤新生血管消失,结果于年11月27日在《Neuroradiology》上在线发表。
——摘自文章章节
研究背景
既往研究报道了部分血栓性动脉瘤的生长机制。然而,目前还没有关于其治疗后瘤体缩小过程的报道。在这个病例中,研究者们发现,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SAC)治疗后1个月的随访中,动脉瘤内侧血栓壁的新生血管消失,尽管该动脉瘤逐渐复发,但瘤腔内血栓已部分溶解消失。在此,研究者们讨论了新生血管闭塞与部分血栓性动脉瘤体积缩小的关系。
病例介绍
40岁的女性患者,无明显既往史。因突发头痛医院。MRI显示左侧小脑梗死和脚间池内肿块并伴有脑水肿。此外,MRA还显示基底动脉闭塞(图1a-c)。接下来几天,由于双侧丘脑梗死,其意识出现恶化,但却选择了保守治疗(图1d)。其神经症状逐渐恶化,复查MRI和MRA显示基底动脉再通和部分血栓形成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入院2月后,因梗阻性脑积水导致意识障碍加重,并出现呼吸抑制,随后对其进行气管插管和脑室外引流。脑室引流术后第2天行血管内治疗。
MRI提示,医院检查发现的更大,并且除了双侧丘脑和小脑的缺血性损害外,还存在广泛的脑水肿和严重的脑干压迫(图1e-g)。钆增强MRA和3D旋转血管造影的融合图像显示动脉瘤内壁有一个突出的小血管(图1h,i)。经其家属知情同意后,于右侧脑室腹腔分流置入术和气管切开后第3天行介入治疗。术前2d分别口服阿司匹林mg和普拉格雷20mg,而后分别每日口服mg阿司匹林和3.75mg普拉格雷,并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改善动脉瘤周围水肿。
图1.MRI图像
血管内治疗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分别在右侧和左侧股总动脉置入5F和6F鞘。随后分别将5F和6F指引导管置入右侧和左侧椎动脉。血管造影显示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伴有明显的新生血管和左侧大脑后动脉(PCA,P1)闭塞(图2a-d)。Headway21(MicroVention,AlisoViejo,CA)和CHIKAI(AsahiIntecc,Nagoya,Aichi)微导丝通过远端导管超选至右侧PCA。采用LVIS支架(3.5×22mm;MicroVention,AlisoViejo,CA)沿着P1至BA半释放覆盖动脉瘤颈。通过微导丝将栓塞微导管置入动脉瘤内。在动脉瘤内放置8枚弹簧圈后将支架完全释放(图2e,f)。随后仍可见新生血管。
图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每2周复查一次MRI,显示血栓形成的动脉瘤逐渐缩小。治疗后1个月随访血管造影显示新生血管消失,动脉瘤轻微复发(图2g,h)。尽管该患者在治疗50天后出现脑室腹腔分流感染,但在脑室腹腔分流移除后,分流道独立性仍存在。
治疗3个月后,患者可下地行走,医院治疗。
治疗6个月后,其神经系统症状有所改善,无肢体无力症状。随访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复发;MRI显示血栓分隔消失,脑水肿进行性消退(图2i、j和图1j–o)。随后对复发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治疗。
研究结论
治疗后1个月新生血管的消失可能是导致血栓性动脉瘤缩小的原因之一。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导致该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发生变化,并且血流导向作用可能控制该血栓性巨大动脉瘤进一步增大。
往期回顾
Atlas支架辅助栓塞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多中心研究新一代取栓装置(Tigertriever13)在远端中等血管闭塞取栓术中的应用
经动脉途径血管内治疗颅内硬脑膜动静脉瘘
组稿
张颖影副教授
医院
编译
吴桥伟医师
哈尔滨医院史怀璋教授团队
审校
陈骅副教授
医院
终审
许奕教授
海*医院
声明:脑医汇旗下神外资讯、神介资讯、脑医咨询所发表内容之知识产权为脑医汇及主办方、原作者等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裁切、录制等。经许可授权使用,亦须注明来源。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