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脑膜瘤野蛮生长入眼眶,医生ldquo [复制链接]

1#

“徐阿婆,能感觉到光晕吗?”

“能,我终于能看到光线了,”

“恩人啊,真是谢谢你们了,不仅保住了我的右眼,还帮我把肿瘤全部清除了。”

“这次手术很成功,颅内外的肿瘤基本全部切除掉了,希望阿婆您能早日康复!”

这一幕发生医院神经外科病房里。

眼突如牛疼痛难忍来求医

时间拉回到一个多月前。

“李主任,麻烦把我这个右眼摘除掉吧,我实在是疼得不行了!”无锡二院神经外科李兵主任看到眼前的病人,大吃一惊,徐阿婆右眼眼结膜充血水肿,眼眶比正常人高出2公分,让原本和蔼可亲的徐阿婆显得有些“面容可憎”。

年近八旬的徐阿婆10医院做了一次脑膜瘤的手术,不久肿瘤复发,家人将其再次送往上海做了一次伽马刀手术。

一年前,徐阿婆感到有点不对劲,自己的右眼疼痛红肿,视力也开始慢慢地丧失,直至完全失明,并且右眼疼痛难忍,彻夜难眠。家人还医院就诊,可这次徐阿婆坚决反对,上海两次不算太成功的手术的让她心有疑虑,家人多方打听后,决定慕名前往本地的无锡二院就诊。

多学科协同诊治确定手术方案

李兵:刚开始病人的诉求只是摘除眼球,解除疼痛。后来经过我们诊断,切除肿瘤后完全可以保留住眼球。起初徐阿婆是来到二院眼科就诊,后来转诊到脑科中心,我们帮她做了一个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

发现患者是脑膜瘤复发,这种脑膜瘤我们一般称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在颅内、眼眶内、上颌窦内肿瘤都存在。打个比方就是一部分肿瘤在“天花板”上面,一部分肿瘤在“天花板”下面,这种肿瘤手术难度相对较高,我们神经外科医生对颅内的肿瘤很熟悉,但是对“天花板”下面的肿瘤熟悉程度相对较少,就需要其他科室医生来协同诊治,即MDT。

多学科诊疗模式(简称MDT)源于上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这个概念,即由来自普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病理科、内镜中心等科室专家组成工作组,针对某一疾病,通过定期会议形式,提出适合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继而由相关学科单独或多学科联合执行该治疗方案。目前已经成为中国肿瘤治疗的主流趋势。

这次手术涉及到眼科和口腔科,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疗,在术前鲁晓杰院长与李兵主任会同眼科的孙主任,以及口腔科邹主任,进行讨论,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并与徐阿婆进行了术前的充分沟通,得到了患者的支持。

多技术融合为手术保驾护航

9:00

徐阿婆进入手术室,手术准时开始。

术中

这次手术采取了采用眶颧入路方法。在手术中,李兵团队首先把患者颅内的肿瘤切除,接着把眼眶外侧打开,发现一个巨大的肿瘤从眼眶,海绵窦,眶上裂,一直延伸到上颌窦、筛窦,李兵团队将肿瘤切除后,采取术中的超声导航、监测、电生理、内镜、显微镜等一些技术融合进行操作,准确分辨血管和神经组织,手术中将患者上颌窦、筛窦、眶内的肿瘤进行了切除,甚至海绵窦内的肿瘤也进行全部切除。手术中为了防止产生脑脊液漏,出现感染状况,李兵团队还为徐阿婆进行了颅底重建。

16:00

手术顺利结束。

术后

目前,徐阿婆恢复良好,突眼和充血症状已经消失,疼痛症状也完全消除。

后续治疗

由于徐阿婆这种脑膜瘤II型肿瘤生长活跃,为了防止未来再次复发,李兵团队后续还要与肿瘤科进行协作,采取放疗治疗。同时按照眼科的方案,为了防止出现眼膜炎,目前徐阿婆的眼睑还在缝合中,进行随诊观察,令人欣喜的是徐阿婆的右眼已经能够感受到光照,未来视力还是有少许恢复的可能性。

眶颧入路是额颞入路的扩展,能够有效处的理颅底及眶部病变。消除眶顶、眶外侧壁及颧弓的阻挡,可以更好的显露眼眶、眶尖、蝶骨嵴、海绵窦、斜坡及前中颅窝底等处的病变;结合前床突磨除,可以减轻额叶及颞叶的牵拉,降低脑组织损伤的几率。

李兵主任表示,这次手术是一个经典的多学科多技术融合手术。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分科越来越细,也使得诊疗越来越精细化。可是这也带来了一个弊端,医生们大多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对其他专科了解不透,这时候MDT模式就可以弥补这种弊端。

对病人来说,在会诊过程中,可以更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和诊疗方案,良好的沟通可以大大增加医患间的互信和配合。对医生来说,这样的诊疗过程可以加强各专科之间的协作,减少过度专业化带来的医疗盲区,也有助于提高手术水平和效率。

李 兵

神经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博士后,医务处副主任。擅长颅底肿瘤、脊柱脊髓肿瘤以及三叉神经痛以及面肌痉挛的微创治疗。

门诊时间:周三下午

据说,长按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