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热,热
各地的高温天气
连日来持续“霸占”热搜
福建省气象台7月13日12时发布高温警报: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今天我省大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其中南平、三明和福州三市的大部、宁德中东部和南部、龙岩东部的部分县市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部可达40℃。
不仅如此
高温也让“热射病”这一名词
再次在微博刷屏
热射病即重症中暑
救治不及时的话死亡率高达60%
医院了解到
由于这几日
福州户外温度常逼近42℃
医院急诊科
收治不少中暑患者
其中不乏因为热射病进了ICU。
老汉高温下干活昏迷5天后才醒来
近日,65岁的老张被热出了致命热射病,至医院住院治疗,热射病对大脑造成了伤害,到现在他的意识还未彻底恢复。
6月24日,在仓山区一处装修工地,工友们突然发现老张倒在地上神志不清,身上摸上去滚烫,医院发热门诊,继而转入急诊科抢救。
在急诊科,老张体温最高时候达到42℃,呈昏迷休克状态。
医生考虑其为热射病,赶紧予以降温补液,辅助呼吸,但两天后,老张依然昏迷不醒,转入ICU继续抢救。
“到ICU时,我们发现他多脏器衰竭,凝血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赶紧给他上了血液净化(人工肾),降温、脑保护等多器官生命支持手段。”
医院ICU副主任医师刘才俊介绍,3天后,老张终于醒来,拔除了气管插管,虽然生命体征平稳,但仍存在谵妄(说胡话)症状,医生表示会慢慢恢复。
目前,老张已经转到呼吸科继续接受治疗,仍未出院。
医院、医院急诊科了解到,连日来,医院每天都接诊不少的中暑患者,其中一部分是重症中暑患者。
在医院,10日当天就收治4名热射病患者,他们有的是在户外工作,发现上肢痉挛,身上大汗淋漓,突然休克;有的在户外运动,大汗淋漓后呕吐头晕胸闷……
医院,急诊科主任江金锋介绍,11日晚,急诊科就接诊了两名热射病患者,其中一名还转入了重症医学科。
什么是热射病?
要了解热射病,离不开“中暑”这个关键词,通俗地理解,热射病就是最危险、最严重的中暑,具有很高的病死率。
根据年首发于《解放军医学杂志》网络版的《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热射病是由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严重致命性疾病,是指暴露在热环境或者剧烈运动导致的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典型症状就是核心温度升高>40℃、中枢神经系统异常,例如精神状态改变、抽搐或昏迷,并伴有多器官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劳力型热射病主要由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常见于夏季剧烈运动的健康青年人,比如在夏季参训的官兵、运动员、消防员、建筑工人等。
而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年幼者、孕妇和年老体衰者,或者有慢性基础疾病或免疫功能受损的个体,通常是被动暴露于热环境引起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发病。
高温高湿的气候和高强度体力活动是导致热射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
医生提醒:出现中暑,及时处理最关键
热射病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实际上,热损伤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有一个由轻及重的连续过程,包括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统称为热致疾病。而热射病,则是最为严重的重症中暑,只要在中暑前期及时处置和治疗,可最大程度地避免热射病的发生。
“先兆中暑,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出现了头痛、头晕、多汗、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这时候要迅速转移到阴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并且要及时地补充水分和盐分,可以有效缓解。”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蒋臻解释说,先兆中暑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就会进展到轻症中暑,在先兆中暑的基础上出现体温明显增高,往往>38℃,伴面色潮红和大量出汗,严重者出现脸色发白、冒冷汗、站立不稳等虚脱表现。此时,轻度中暑若得到及时治疗和处理,仍能很快缓解病情,但如果未引起重视,发展到重度中暑,病情就会急转直下并预后不良。
“会出现严重的器官功能的损伤,首当其冲的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典型症状是意识障碍甚至昏迷,也可能出现抽搐,CT检查可见脑水肿。”蒋臻说,其次会出现凝血障碍、横纹肌溶解,肾功能损害甚至是急性肾衰竭。此外,肝脏、呼吸、循环、胃肠道均会出现损伤。
因此,蒋臻提醒,一定要提高对先兆中暑症状的警惕性,及时识别、避免病情加重和进展。其次,要注意老人和儿童等相对体弱的特殊群体,夏季可能衣着严实,甚至因为怕感冒而不愿意吹空调,从而导致中暑,这类人群发病症状比较“隐蔽”,不易觉察。此外,也要注意辨别中暑和内科疾病,“比如出现发热、意识障碍等临床表现时,可能被误以为是脑炎”。
对于热射病,重点在于预防!
预防劳力型热射病的发生,在必须户外活动时要注意做好防护,最好有逐渐适应的过程,避免从凉爽的区域(如空调房)直接到高温室外区域活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及盐分,或者是含电解质的运动型饮料。
而针对经典型热射病的预防,需要控制环境温度,适时增减衣物,多饮水;一定要注意不能把儿童单独遗落在汽车等狭小空间。
来源综合福建卫生报、新华网、福建气象等
编辑:李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