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战地家书,我们可能眼前会闪现战争片中的经典画面——年轻战士趴在战壕里写信,或是借助微弱的灯光读信,或是后方的妻子急切地等待邮差。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地家书是深陷战争漩涡的人们巨大的慰藉,小小的书信承担了士兵与亲人的精神连接,身体距离越遥远,战争越残酷,不确定性就越大,人们越是需要表达日常不会表达的情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战地家书档案,感受各国士兵们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对人间的真情和遗憾。
一、解放西藏——用生命铺就进藏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有一座“家书博物馆”,10多年来,上万封充满家国情怀的“红色家书”从全国各地汇集至此。家书的主人,有知名将领、有普通士兵、也有各行各业的普通人,而对战地家书档案来说,在硝烟弥漫的战场,许多家书一经写下,或许就是绝笔........
在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家书博览区记录着潘兆华的故事——十八*是进*西藏的主力部队,潘兆华是该*后勤部队的一名文书。面对当时西藏极度险恶的地形、极其稀薄的氧气、极度恶劣的气候条件,十八*的物质准备远远不足。在缺乏高原药物和氧气供应的条件下,高原雪盲、肺水肿、脑水肿等致命病症比荷枪实弹的敌人更可怕,徒步前行的潘兆华等年轻战士们实际上是用生命铺就进藏之路的。他们边前进、边修路、边作战,几乎每前进一公里都有战士倒下,十八*的名字,也因这段悲壮的进藏之路而被藏区人民传颂至今。
潘兆华
家书原件
年3月8日,年仅19岁的潘兆华,因病长眠在昌都地区的江达县。此前,他写给哥哥潘承岳先生的几封家书,留下了解放*进藏途中的点点滴滴。收到弟弟牺牲的噩耗,潘承岳的心情如何,我们可想而知。他没敢告诉母亲,却把收信的日期记在了信纸后。直到数年后,母亲才知道小儿子──年仅19岁的普通士兵潘兆华,早已长眠在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的江达县。年,*府颁发了潘兆华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他的名字从此写进了襄樊地区人民的革命历史。
战火在这头,亲情在那头。是怎样的信念,让他们舍弃小家,甘愿献出生命!如今,潘兆华烈士的*治面貌、出生日期、牺牲地点均已无法考证,只能从家书中,窥见这位年轻战士思念亲人又无私无畏的英雄情怀。
二、普法战争——封锁巴黎
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爆发战争(普法战争Franco-PrussianWar),使得法国以首都为中心的地区都处于战火、泥泞之中,普法战争结束后,“人民战争”还在继续,并爆发了巴黎公社运动,使法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
近一个半世纪之后,位于布里斯班的澳大利亚国家档案馆(nationalarchiveinBrisbane)发现了一封在(普法战争)普鲁士封锁巴黎期间用气球从巴黎飞出的信。这封简短的信是法国首都的一名男子写给他的母亲的,他当时住在诺曼底。他在信中询问他家人的安全。国家档案馆称这封信“引人入胜”,但它是如何到达澳大利亚并最终被他们收藏的?这是一个谜。
年9月至年1月普法战争期间,巴黎市被普鲁士*队包围。最终,法国人交出了整个城市。根据信上的邮票,这封信是在12月7日战斗进行到一大半时寄出的。大约过了一个星期,梅斯尼尔夫人才收到。
信封上贴着“parballonmonte”的标签即“用热气球递送”
在这封简短的信中,这名男子写道,他只想知道母亲身体是否健康。他提到围城并没有真正影响他的健康,但几乎没有什么肉吃,但他相信,他们还有一些物质可以依靠。这名男子没有抱怨,因为他尚有东西可吃,而围城期间的其他巴黎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们许多人忍饥挨饿,艰难度日。
这名男子让母亲拥抱他的叔叔、阿姨和“玛丽亚”,他全心全意地拥抱母亲。他在信上署名为“你忠诚的儿子”。这封信还相当详细地描述了他的巴黎同胞所表现出的热情和奉献精神,他们英勇地为阻止普鲁士人而战。这名男子宣称他们可能会面临一些挫折,但坚信巴黎人最终会取得胜利。
三、二战——胜利邮*(VictoryMail)
“家书给我们动力,没有家书我们就不可能赢得胜利。”一个二战中的美国步兵这样说。
战地家书带给深陷战争漩涡的人民巨大的慰藉,小小的纸片竟然成了战士们的生命线。二战中,随着战事升级、战场扩大,海外战场开辟,特别是被希特勒突袭得千疮百孔的欧洲,维系这个生命线并不容易。
不过,年的美国,邮寄战地家书却呈现出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美国邮*与*方联手合作,迅速运作起一整套现代化,规模化的家书邮*及监控体系——胜利邮*(V-Mail)。这套体系依托技术进步,达到了大量压缩空间和提高效率的目的。
V-Mail宣传海报
VictoryMail(胜利邮*)简称V-Mail,是美国在二战中用来邮寄战地家书的主要系统。实际上,早在宣战前,美国邮*就已经积极为可能发生的紧急邮寄服务准备方案。宣战后,因为全方位的海外作战,国际邮件推动邮局与*方共同携手,他们意识到必须减轻信件的体积和重量,于是从英国航拍服务那学来了微缩胶卷这一招。
简单地说,V-Mail就是把信写在一种特殊统一的单面表格上,邮寄到华盛顿经*官审查后,信件被拍摄在16mm的微型胶片上。一个胶卷能包含封信,胶卷空运到各国*用邮*站点,再将底片洗印到大约4x5英寸的相纸上。放进信封,装袋投递到前线。
巨量的书信往来为海外战场及时地,源源不断地输送养分,支撑人们坚强面对困境,甚至绝境,令孤独可以承受,特别是鼓舞了士气。从这些意义上来看,胜利邮*不仅高大上,而且是真的胜利了。
在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一封封家书,穿过战地硝烟,跨越千山万水,尘封数十年,每一封、每一行、每一字,都让我们窥见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靠近那些至情至性的英勇将士,记住曾有这样一群热血沸腾的战士,用生命谱写出了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
参考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