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最想知道的科学,都在这部假正经的纪录片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纪录片是什么,如果放在几十年前,纪录片多半是指记录真实生活、真实事物的影片。

但是这种影片也许对于现代人而言有些过于枯燥了,也很难满足如今当代多元化快餐化的时代需求。

如果有一部长达两个小时的量子力学纪录片,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兴致勃勃地坚持到最后一秒。

当然今天的纪录片定义可能没有那么纯粹,也给了制作人更多发挥的空间。

好玩、有趣、精致、严谨、前沿……这些全都能融入到同一部纪录片当中。

出自BBC之手的《你最想知道的科学》就是这样技惊四座的趣味纪录片。

从第一秒开始,“龟速船长”*的脸一出镜就已经奠定了整部影片的搞笑氛围。

*注:前BBC著名主持人詹姆斯·梅的雅号,梅因与杰尔米·克拉克森、理查德·哈蒙德主持汽车王牌节目《TopGear》而闻名,又因为他在节目中尤其偏爱慢悠悠的老爷车而被调侃为“龟速船长”。

不过很遗憾,央视引进的版本删减了主持人的所有镜头,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把熟悉的科教片旁白声。

即便如此,影片里满到要溢出的趣味足以吸引每一个人一集一集地不停看下去。

爱因斯坦的黑板上有金属乐队LOGO风格的艺术字体。

致敬《奇爱博士》里核弹牛仔的卡通版爆炸五毛特效。

这些小小的细节都能看出幕后制作的用心,让你感慨主创的涉猎之广。

多的不说,内容说话,看看这部纪录片里所解答的问题能不能吸引你。

“网红”爱因斯坦的成名路

爱因斯坦能被大众所熟知,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在科学上的成就,这与他的个人八卦还有不少关系。

他当然从小就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脑子,小学时数学考一分(最高分),中学就自学掌握了微积分。

不过在高中的时候,他开始对学校产生了极度的抗拒,认为学校是*营,每一个学生都是被中尉管教的列兵。

因此他用每一科都不及格的成绩来控诉自己的不满,终于告别毫无自由可言的“列兵”身份。

不过因为他没能通过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入学考试,最终止步于“高中辍学少年”。

当然他在17岁的时候又考了一次,高分通过。

只是在大学里他仍旧是高中时的那副德性,因此都毕业了一年爱因斯坦仍没有找到工作,而且还有一个已经怀孕了的女友。

要不是凭着父亲传授的关于电子装置方面的知识,爱因斯坦还会成为一个“失业青年”。

我们都知道后来他在专利局谋得了一份还算清闲的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发展出了相对论。

由于那个时代,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大众,相对论依旧是一个非常陌生晦涩的理论。

就像现在大多数人绝不是因为杨-米尔斯理论而知晓杨振宁一样,爱因斯坦的成名还需要一个契机。

年,亚瑟·爱丁顿在观测日全食时拍摄了照片,发现位于一些恒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

自此爱因斯坦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角色。

而爱因斯坦那不同于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性格与打扮确实让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爱因斯坦从小就爱撩妹,报考的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是同级别高校中唯一一所接受女学生的。

而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还是他班里唯一的女学生。

你的大脑真的只用了10%吗?

有不少科幻作品都会拿大脑说事,畅想完全开发大脑后的超能力。

但是我们的大脑真的还有大量未开发的潜能吗?

事实上,我们的大脑重量只占体重的2%,但它却消耗了我们每天近四分之一的能量。

而我们的大脑之开发了10%的说法可能来源于一本畅销书中的说法。

支持这种说法的人会将一些智力正常但脑容量非常小的脑水肿病人作为证据。

只要有点文化,很容易就能找出这种谣言的不合理性。

如果人类的大脑有90%处于未开发的闲置状态,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漫长进化路上制造一个这样大得影响分娩的头部?

事实的真相是,无论我们在干什么,就算是我们认为我们的脑子一片空白的时候,大脑都在非常努力地工作。

一个简单的喝茶动作就足以让大脑产生雷暴般的活动。

首先,在喝茶前我们的大脑先要弄清楚什么是“茶”,这时海马体会调出以前关于茶的记忆。

随后我们的视觉中枢会让我们分辩茶杯茶壶这些物件的区别。

然后运动中枢指挥我们的身体拿起茶杯,送到嘴前。

最后茶汤入口,呈味物质通过口腔或鼻腔里的受体将味道传回给味觉中枢。

我们的脑子就像身体的肌肉一样,不同的区域负责不同的功能。

与肌肉类似,大脑的每个区域可能并不会每时每刻都同时工作,但绝不会有人说我们的肌肉有90%没有派上用场。

大脑只用了10%谣言某种意义上也有积极的一面,毕竟它总是被用来当作激励人提升的真理。

但是有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我们的大脑几乎不能通过什么高效的方法锻炼。

剑桥大学有一项研究,选了8名科学家,名志愿者,通过12个大脑训练游戏进行了6个星期的脑力锻炼。

结果是没有发现他们的智力有任何的提高。

无论你怎么训练,大脑只会对特定训练内容有熟练度上的提高。

所以想要锻炼大脑,只有强化对所有日常任务的练习才可能有所改变。

指望通过特殊的训练方法就能全方位提高智力,这和躺着就能暴瘦的春秋大梦有什么分别。

猫从越高的地方坠落反而越安全?

这是一个非常反常识的说法,按理来说从越高的地方摔下会更危险,没人会觉得从18层楼跳下会比从3楼跳下更安全。

年,纽约似乎下了一场猫雨,因为全年有多只猫从6楼以上的高层坠落到水泥硬地面。

这不是某个疯狂科学家的残酷实验,当时因为窗户设计的关系,一些公寓住户在关上向内打开的窗户时会无意中将睡觉的野猫推下窗台。

他们并无恶意的举动恰好自发地进行了一项非常有意思的实验。

实验的结果是9成的猫都活下来了,而多数都只是受到了一些皮外伤。

这些非偶然统计结果说明了一个问题,也是猫有九条命的核心,猫自由落体的终端速度非常低。

牛顿爵士认为每一种物体在理想的条件下都以相同的加速度坠落,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排除空气的干扰。

空气阻力随着下落速度的增大而增大,最终足以抵消重力加速度,此时物体就会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速度,这就是终端速度。

不同的物体根据其外形会有不同的终端速度,一架钢琴的终端速度是每小时公里,人的终端速度接近每小时公里,而猫只有不到每小时公里。

而猫并不是一个死物体,猫比人拥有更强大的运动控制能力,它还有尾巴可以在空中调整姿态。

从高层落下也就意味着猫有更充足的时间调整姿态以降低终端速度,最终以安全速度四脚着陆。

这是一个很反常识的结论,猫从更高处坠落反而更容易存活。

紧急避雨指南

一个晴朗的日子,天空突然乌云密布,大雨滂沱。

此时的你没有携带任何雨具,但幸运的是这里离家并不远,你可以步行回去。

但问题出现了,究竟是跑回去还是走回去淋的雨更少呢?

显然,你在雨中呆的时间越长,你的头顶就越湿润。假设雨水是均匀分布,且密度恒定,那么狂奔回家可以将暴露在雨中的时间降到最少。

然而,在你狂奔的同时,前方的雨滴也会砸向你的正面,头顶和前胸之间是否存在一个最小值?

风的加入又会对整个模型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其实是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不妨把人体简化成长方体来考虑这个问题。

请注意查收这一份紧急避雨指南。

如果在没有风的情况下,你应该能跑多快跑多快。

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跑还是走,相同的距离下前胸所淋到的雨水是一样多的。

但跑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暴露在雨中的时间,也就意味着能尽可能让你的头顶多一份干爽。

如果这场大雨还带着强劲的风,那情况就变得非常不一样了。

当你迎着风回家时,最好的方法不是考虑跑和走的问题,而是尽可能减小迎风的面积。

换成人话就是,可以向前弯腰,牺牲头顶保护前胸。

可当你顺风时,最好的方法是保持和风一样的速度,假装自己也是雨滴,这样你的前胸和后背都可以幸免于难。

总之这对大块头来说不是个好消息,还是建议他们用比极限稍慢的速度跑回家,毕竟安全比淋雨更重要。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还是没有最完美的答案,毕竟现实世界是复杂的。

有时候撑着雨伞慢慢走甚至也不是一个最好的方案。

我已经很久没有试过看着一部科普类纪录片看得笑出了声。

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拿出来单独写成文章讨论。

其实最早看到这个“自大”的标题《你最想知道的科学》,不少人可能都会有些抗拒,甚至觉得这种标题有些俗气。

不过你只要看上5分钟,你就会明白只有这个俗气的名字才能够概括这部内容多而有趣,问题奇怪而引人好奇的纪录片。

它确实是我最想知道的科学。

____________

内容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