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被人民日报整版报道的那双眼睛,50天 [复制链接]

1#

《人民日报》年3月12日8版

“说天上星星亮的人,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白衣战士的眼睛。”

3月12日,黄霞登上人民日报。全副“武装”的一张特写中,柳叶眉下秀气的双眸,坚定中透出清澈的光亮。

△黄霞朋友圈

白衣战士的眼睛为何这么亮?2月23日,黄霞在朋友圈动态中回答:“那是因为,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护目镜里的眼睛闪烁着向生的光芒。”

黄霞是谁?

△黄霞

医院百安分院重症应急病区副主任。直到3月11日,医院确诊患者全部“清零”,战疫50天的黄霞才无牵挂地服从安排休息。

“全副武装”30个小时

△黄霞(右)检查同事着装

37岁的黄霞身材娇小,动作利落、走路带风。

与重症打交道10年,她说未曾轻易与死神妥协,“只要还剩一口气,绝不会放弃”。

去年,她被任医院急诊分院重症医学病区副主任。没想到翻过年关,她就迎来提拔后的第一次“大考”。

1月22日,抗击疫情的序幕才拉开,黄霞就逆行上了“火线”:被任命为新冠肺炎重症应急病区副主任。

“我是共产党员,又长期在急救分院与重症打交道,肯定我要先上。”回忆起当时的觉得,黄霞脸上很平淡,“至于怕不怕,后头才会想。”

刚上“火线”时,最头疼的是缺医疗防护物资。当时,病区里已有两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一例是重庆首例,一例是万州首例。

为节省防护物资,医护人员轮班,4小时一班。每个班进隔离病房后,时间不到不得轻易出来,不能吃东西,也不能上厕所。

每天上班时,她先按时查房,随时了解病人情况,还要记录、诊断等。一段时间里,入院的患者越来越多,她基本上停不下来。最多时,她的病区里有32名患者,其中21个为重症,11个为危重症。

”为患者拍胸部影像,经常要花两三个小时。”黄霞说,一班4个小时根本就不够用。最多的一次,她在隔离病房里呆了30个小时。

“实在太热了!”黄霞说。

防护服严实不透气,刚开始那几天不适应。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采访时,曾见过她走出隔离病房的样子,脸上被护目镜勒出通红的印痕,汗浸湿了手术衣。

1月29日,重庆治愈的首例确诊患者出院,黄霞就是主管医师。

晕倒后3天再回“战场”

△黄霞(左)给同事加油鼓劲

在除夕夜里,黄霞写了一篇日记,其中有句话:接到通知时,有点投入战斗的兴奋感,这东西是天生的吧!

关键时刻,她挺身而出。

2月2日,黄霞刚下班,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急转直下,必须实施风险最大的插管治疗。当时,接班的医生正忙着安排治愈的患者出院。

黄霞没有多想,她又穿上防护服进去了。

插管要正对病人口腔,气道打开时裹挟着病毒直面扑来,感染风险高。她真的不害怕?

“当时不会想,事后会想起。”黄霞说,“不怕是不可能的。”

2月19日傍晚,黄霞在病房里晕倒了。

早上8点多,她进病区查房之后,一直忙到中午12点过才出病房。下午4点过,她从死神手里连续抢回两条人命。

一开始是10床患者,血氧饱和度大幅下降。这边刚抢救过来,6床的危重病人又出现血压不稳、体温下降。

中间来不及歇息,她与专家组沟通紧急施救方案后,转身又与时间赛跑。两个半小时的争分夺秒,两名患者转危为安。

就在她又打视频与专家组通话时,突然双腿一软站不住了。身旁的护师赶紧扶住她,消毒后同事将她扶出病房。脱下防护服揭开口罩,才发现她的脸上有呕吐物。

“幸好是空腹,吐的主要是清水。”黄霞说,当天从早上忙下来,她疲惫得没有胃口,中午也没吃啥东西。

在严实的防护下,戴着多层口罩呕吐是非常危险的——极可能导致窒息。经诊断,她因缺氧导致急性脑水肿。

为保证她的休息,医院下令强制她至少静心休养一周。

可才过3天,医院提出申请。禁不住软磨硬泡,医院在对她的身体进行检查评估后,同意她回到工作岗位上,但是“严禁”进入隔离区。

“大家都在忙,怎么坐得住?”黄霞说,“大家都在忙,不让我进病房,又没说不让我在外围打杂。”

休息满一周后,她的“禁足令”才被解除。直到3月11日医院在院确诊患者“清零”,她才腾出空没有牵挂地休息。

屏蔽父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