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打赢了牛鬼蛇神,却打不赢中国家长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到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xwdt/

百战百胜的奥特曼死在了中国家长的手下。

年9月24日,一批动画作品疑因涉及暴力元素屡遭投诉在简体中文网络消失,在删减后重新上架。

部分网友质疑这些家长的是否确有其人,虚实并不重要。要知道,家长不仅可以指父母,也可以......

上架下架的扰攘如同从未发生,但家长叫好的言论截图已盛传网络。从动画作品上一个个「封得好」的脚印不难看到,张牙舞爪的家长为了守护净土不惜化网络为焦土,为的只是实行他们对孩子「家长式」的保护。

「家长式」多用来描述组织上下级关系,从名称可以看出它的蓝本来自「家族」。它常见于中式家庭,据凌孝綦《军事领导——「家长式领导」模式运用之探讨》介绍,它的特征主要有这几个——贬低原则、干涉原则、申辩原则。

借助这个描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家长式逻辑:孩子没能力分析、判断动画内的暴力行为,他们只会模仿——贬低,将孩子视为智障;身为家长我有权禁止孩子看这些动画——干涉,我有权帮孩子做决定;我是为了孩子好——申辩,我觉得好,所以强加给孩子是合理的。

受蔽于这套家长式逻辑,孩子越听话,家长的控制权就越膨胀,家长更坚不可摧,孩子就更觉卑微无能,也就更听话。由此形成「权力—顺从」的关系。

当关系运行到颠峰,家长就会成为孩子课余的唯一信息来源、孩子只能形成由家长构建的知识体系,孩子只能听得懂、听得进一种话。信息来源狭窄、知识体系狭隘,孩子只能滞留在无知之境。

这时,其他孩子已经在感受世界的多彩复杂,比如学习分清是非。

动画《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

动画《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中有这样一个言行反差极大的角色,安娜锦之宫从小生活在实验室般洁净的氛围里,她对「下流」的理解是真空的,因此她不知如何界定下流,这导致身为风纪委员的她在稽查下流行为时屡屡当众犯禁而不自知。而她的同龄人都明白下流是什么,懂得在稽查时将下流刊物收起来。动画用夸张的情节说明了过度保护反而会令人是非不分。

人民网的一篇报道曾介绍中国家长过度保护的现状。年一项有关中日美韩高中生安全意识的调查显示,93%的中国父母会在孩子户外活动前提醒注意安全,比3国高30%。然而,仅47.8%中国高中生接受过预防暴力犯罪的自我保护教育,分别比美日韩低21.5%、12.6%和30.4%。

中国高中生父母更注重孩子的安全,但又不知道有何保障安全的手段,于是只好尽量减少孩子外出。禁足简单有效,但相比自由外出的同龄人,温室里的孩子少了更多了解事物的机会,包括了解暴力的机会。

在家门之内,动画为孩子打开了了解暴力行为、人身威胁的窗口。若家长能够从旁问孩子「像迪加那样打人对不对?如果你遇到有人这样打你应该怎么办?」,会否也能顺便了解孩子的想法、启发孩子明辨是非?遮住孩子的眼睛,家长不仅失去了一个潜在的安全教育教材,也失去了一个沟通的渠道。

社会察觉到缺乏是非观的人不少,为避免因此失序,社会意识便借助贤哲总结出如同「三纲五常」的懒人攻略来供人照着做——「判断是非太伤神,对照攻略处世,一定不会错。」

无知的人需要攻略。借助恐惧制造无知,就能更方便地灌输攻略。

正好,孩子无知、有恐惧。

实验参与者艾伯特6岁死于脑水肿,故实验研究无法观察到更多现象。

年美国心理学家JohnB.Watson进行了被称为「史上最恐怖」的「小艾伯特实验」。艾伯特本对白鼠不恐惧,后来每当艾伯特接触白鼠,实验人员就对他施加噪音折磨,重复多次后,艾伯特不仅习得了恐惧白鼠的条件反射,还对类似的事物产生了恐惧。

实验室外,中式家长规训出一批察言观色能力好得让人心疼的小孩。

强势的他们用飘忽不定的理由屡屡没收孩子的动画,孩子只好一次次揣度他们的态度,一次次试探、被禁止。人类对未知抱有恐惧,家长飘忽不定的态度在孩子眼中正是漆黑的未知。像艾伯特,难以捉摸又无可抵抗的禁令让孩子产生对未知、没收的双重恐惧,患得患失的孩子习得了不敢拥抱动画片的条件反射——「我看这个,脑子会坏掉吗?我看这个,爸爸妈妈会罚我吗?」

长此以往孩子觉得累了,甚至乞求家长釐定明确的红线——「这不能看,那不能看,求求你告诉我什么是允许看的?」孩子思想归于懒惰,渴望一个明明白白的看动画懒人攻略——只看家长允许看的「正确」的动画,甚至推而广之,只思「正确」的想、只行「正确」的事。

家长禁令增加,「正确」的范围越缩越窄,如同用排除法做题——最后只能剩下一个选项,即唯一的标准答案。答案或许正确,但路面已变成钢丝,孩子要扼杀探索精神、怀疑精神、屏蔽其他可能性才能安全走下去。

这是借助恐惧制造无知的过程。但无知让人少烦恼,不好吗?

《荀子·解蔽篇》: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电影《#死亡诗社#》

电影《死亡诗社》讲述了老师启发学生寻找自我的故事。老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姿势行走,不能跟其他人一样,以「找自己的路」。同学们都在拗走路姿势,唯独一位同学站着不动,理由是「行使不走路的权利」。既然是自己的路,那我选择站着也没有错,这不仅挑战了老师的权威,还展示出未遭「蔽于一曲」扼杀的生命力。

人人都懂得举一反三,无知的孩子继续一根筋。

未知带来恐惧,也带来敌意。敌意又强化了无知。

人有自我保护的本能,未知里可能有威胁,所以恐惧、敌意让人避开未知;然而人也有求知和贪婪的本能,未知里可能有宝藏,所以好奇心推动人探索未知。两种取态一直在相互抗衡,而家长的一句「动画荼毒心灵」、「外面的世界处处危险」,则容易让孩子选择敌意优先,用排斥、武断、自负、敬而远之的态度对待未知事物,从而作茧自缚,越关越无知。

如同PUA,长期贬抑、控制、过度保护孩子,还会令孩子变脆弱,也变得更依赖保护。

人民网报道的四国高中生安全意识调查还提到,65.6%的中国高中生担心自己参加户外活动会受伤,比美日韩高出20%;71.6%的中国高中生认为自己喜欢挑战各种事情,在4国中比例最低。事情还未上门,过度保护、缺少实践就能造成孩子主观上的退缩。

主观脆弱酝酿了事实脆弱。

长年栖身家长围设的长城,孩子应对事件的经验、手段往往少于同龄人。遇到事况时,孩子的A计划往往只有逃避、崩溃、推卸。这让孩子看到了事实上脆弱的自己,自证了自己很脆弱。

「家长式」保护用无知、脆弱将孩子保护了起来,但见闻也被挡在了墙外,孩子自然就没有足够的常识基础去理解观点、解决问题。

受保护越深的人,「变聪明」的进度就越落后于人。

年有个颇具张力的新闻。硕博夫妻结婚3年未孕,在医生询问之下原因令人哭笑不得——婚前他们不敢拉手亲吻,担心会怀孕;婚后以为「同房」只是同床睡觉。省生殖中心主任称这是她从医20年来遇到的唯一一例对性一无所知的夫妻。

同龄人都已「变聪明」,而高学历的他们性常识仍滞留在8岁看爱情电视剧的水平。

动画《千与千寻》

「本来应该从老师、家长那里得到的性教育,现在落到了医生的头上,但到了医生这儿已经晚了」,医生的感概也正应了「巨婴」满街跑的现状。家长为求孩子听话听教不惜令其闭目塞听,对常识问题讳莫如深,向社会交出了一个个无知且脆弱的「巨婴」,这便将家庭教育的任务推诿给了社会,以他人的损失为代价来教育孩子。

家长自豪于自己孩子的听话,像被笼子关了起来一样「令人省心」。人之所以听话,不是因为善良、不是因为健全,而是因为失势、无知、脆弱才被迫听话。得势之前,听话掩埋了人的本色,听话的人是宝藏还是地雷,还要等社会来挖掘,而挖出「伪君子」、「妈宝男」、「强奸犯」的风险也就由社会承担了。

「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孩子」,这句温情话可以有残忍的解释——若父母一直将孩子当作3岁对待,孩子的心灵就只能永远受制在3岁。

西班牙艺术家Borondo,「LesTroisAges(TheThreeGenerations,三代)」

要免于3岁的无知,就要看其他事、听其他话,但社会要有底线、孩子需要保护,所以有了审查尺度、以及对待审查结果的措施。家长纵容自己思想、行动上的惰性选择实行「家长式」保护,致使他们在审查尺度上以己度人、追求「正确答案」,并倾向用简单粗暴的禁止来对待审查结果。

不用分清什么好的坏的,禁止最令人省心,所以懒惰的家长会用囚禁代替陪伴和指引。

来自《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

据《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调查中认为家长「几乎不和我一起谈论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孩子高达近35%。家长指引如此缺乏,孩子看不懂还乱模仿也就不奇怪了。

高呼「暴力动画」应该禁止,是否正表明了家长不陪孩子看动画,所以害怕暴力元素趁虚而入?怪罪外界影响,可算是家长为在孩子的成长中缺位而开脱?

模仿是一种学习行为,也是人的本能,孩子的模仿往往是不问情由全盘接受。在「暴力动画」面前,用启发、引导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总比囚禁思想更聪明且实惠吧?

多看多听死不了人。但人若执意要蠢,来一千个奥特曼也救不了。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