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水肿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良医发烧有几种疫情期间更要搞清楚澎湃在 [复制链接]

1#

原创沈林新民周刊

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发烧,比如白血病、红斑狼疮、肺栓塞、癌症等。

沈林

最近不论去哪儿,总是有人对你说:把手伸出来。

无他,该量体温了。

新冠肺炎疫情下,发烧是一个敏感词。新冠肺炎典型的症状之一,即为发烧。

但发烧的原因很多,所以在这个敏感时期,我们来说说常见的发烧有几种。

什么是发烧?

人这一辈子,没发过烧是不太可能的。

字面意思理解,发烧就是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从专业角度出发,发烧是指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

人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它可以时刻检测人体的温度。当体温高于体温调定点时,机体促进散热,比如增加血流量和增加排汗等;相反,当体温较低时,机体会促进产热、减少散热,比如收缩毛细血管,减少血液与外界的热量交换,冷颤等方式增加产热。

人体的温度就是如此维持一个动态平衡。

人体温度的正常范围一般为36~37℃,波动不超过1℃。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分为4个等级: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发烧不一定都是有害的。

发烧是人体免疫系统发挥防御作用的表现之一,它有助于机体抑制病原体的生长繁殖,促进中性粒细胞数的升高及T-淋巴细胞的增殖等来对抗感染。

不过,体温过高则是机体稳态紊乱的表现,此时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呈现皮肤干燥发烫、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谵妄,抽搐和昏迷)等特征。

当体温高于40℃的时候,与发热相关的不良结局风险将上升,应当及时处理。

为什么会发烧?

导致人体发烧的原因有很多。

能引起人们生病的物质叫做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和病*等等,这些病原体侵入人体便有可能导致发烧。

很多非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发烧,比如白血病、红斑狼疮、肺栓塞、癌症等。

当然人体内部的细胞们也不是吃干饭的。当我们被病原体感染后,身体里的免疫细胞就会沿血管赶到感染部位,将病原体清除。最开始到达的细胞一般是被称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免疫细胞。巨噬细胞,顾名思义,就是去吞噬那些病原体的。

清除病原体也要讲究效率,那些先到达的免疫细胞,会释放大量的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叫做炎症因子。其中就有几种关键的炎症因子会导致发烧,比如白介素6和白介素1。

当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到达大脑后,告诉大脑需要升高体温对抗入侵。于是,大脑的体温调节区域便会提高“体温调定点”。然后,你的体温就升高了。

退烧有讲究

发烧是人体的一种应激反应,某种程度上来说,发烧可以提高我们的免疫功能。不过,体温过高如高于40℃,很短的时间内便会导致大脑受损,甚至致命。

体温持续过高(>40℃)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和诱发多器官衰竭。

尤其是小朋友发高烧,不可掉以轻心。

在小朋友发烧时,温度不是衡量病情的唯一因素,儿科医生更为强调的是儿童的整体舒适性。

一句话总结,短暂低烧让它去,持续高烧别大意。(注:发烧会增加心跳和新陈代谢,所以心脏病患者和年老体弱的人应及时退烧,避免引起并发症。)

烧要怎么退?

电视剧里常常有发烧给病人加盖衣被退烧的“捂汗”法。其实这种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可能阻止热量散发,对于小朋友来说,发热状态下,本身机体代谢就会变得亢进,耗氧量也会相对增加,如果再捂得太严实,容易因缺氧而造成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等更严重的后果。

退烧一般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退烧两种。

物理降温,即减少穿着衣物和保持所处环境凉爽,温水擦浴、冷毛巾敷额头也可以。同时,还应注意补充水分,饮食上吃一些易消化、有营养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另一种就是药物退烧了。此处请遵医嘱。

总之,科学退烧很重要,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如果有发烧等症状,医院做检查哦。

最近,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陆续开学了,上海的大小神兽们也陆续归笼。如果学校里有学生出现发热怎么办?上海市疾控中心提供了标准动作:

如果发现有学生发热,学校应该做什么?

老师要第一时间给发热学生戴上口罩,送至临时留观区。

用水银体温计复测一次,如果体温仍高于37.3℃,老师要立即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如学生家长送学生上学,可直接接走)。

指导家长填写学生方便就诊卡,由家长将学生送至指定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

如家长无法到校,由学校拨打救护车送医。临时留观区、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过的相关区域,在发热学生离开后按要求做好消*,同时将相关信息报送所在区教育局和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备案。

学校要跟踪发热学生后续就诊情况,根据学生方便就诊卡回单和检测结果,同意学生返校。与发热学生有过密切接触的同班同学需加强自我健康观察,如出现发热等不适症状应立即报告老师并及时送医。

综合整理自科普中国、呼吸时间、丁香妈妈、逆瘤而上、上海疾控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